序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
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
2024 年安徽肥东MS4.7 地震序列视应力特征研究[10-14]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和断裂带的活动习性与地
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探索
基于AlexNet 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预测初步研究[21-23]
张衡一号卫星记录地震电离层异常时空演化统计特征[27-29]
青海及邻区6 级以上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异常特征分析[43-45]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及其相关链生灾害
断裂带对井水位同震响应的能量屏蔽作用——以山东省井网为例[63-65]
数值地震预测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
基于重力数据与闭锁剪力模式的地震数值预测研究的一些进展[70-71]
阈值设定对除丛效果及地震活动参数影响的分析研究[72-75]
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多途径观测异常特征
基于《中国震例》的甘青地区6.0 级以上地震异常分析[93-95]
RidgeCrest 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96-97]
多台站地磁拓扑网络特性与地震的相关性研究[102-103]
吉林松原地区ML3.0 地震平静预测意义分析[107-109]
风云气象卫星大气温度廓线震前异常检测与分析[110-112]
龙门山断裂带井水位潮汐动态特征与地震关系分析[116-118]
2016 年和2022 年两次门源MS≥6.0 强震回溯对比研究[119-121]
2023 年积石山MS6.2 地震前湟源地形变异常特征[124-125]
微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方法及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PhaseNet 方法在北京地区历史地震中的初步应用[127-128]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基于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134-135]
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的甄别、判定与相互关系
基于长白山火山灾害情景构建技术的灾害动态预测[141-144]
基于长白山火山灾害情景构建技术的承灾体损失预测[145-147]
基于长白山火山灾害情景构建技术的平台研发与实现[148-150]
近期显著地震案例总结
德州5.5 级地震极低频同震电磁响应分析[151-152]
2022 年平山MS4.3 地震前房山室外水准异常判定回顾[153-155]
甘肃积石山6.2 级地震热红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156-157]
2024 年1 月23 日新疆乌什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158-160]
2022 年泸定MS6.8 地震前垂直形变[161-163]
2023 年9 月9 日摩洛哥M6.9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164-166]
2022 门源6.9 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变化[167-168]
文安MS 5.1 地震前北京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变化[169-171]
华北北部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172-173]
地震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的传承、科学普及
大蜀山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影响因素与抑制分析[177-179]
2010 年大同阳高4.6 级地震预测回顾与启示[183-184]
川滇地区5 级以上地震震级与破裂尺度定标律研究[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