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 /oa 寻乌及邻区遗漏地震检测及目录完整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1 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寻乌及邻区2009年1月—2020年12月的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共检测到遗漏地震306个,约为台网目录的40%,ML1.5以下地震的目录完整性有较明显的改善。增加遗漏地震后b值从0.885变为0.917。区域内的寻乌、平远和安远震群分别检测到遗漏地震36个、15个、8个,约为原震群目录的1/2、1/3和1/5,遗漏地震比例与模板地震数量关系密切。补充遗漏地震后寻乌震群ρ值判定结果由非前兆变为前兆,表明遗漏地震检测对前兆震群识别有重要影响。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 7 4382132 汤兰荣<sup>1</sup>,曾新福<sup>1</sup>,许志山<sup>1</sup>,陈江贻<sup>1</sup>,万祺薇<sup>1</sup>,罗 丽<sup>1</sup>,段莉莉<sup>2</sup> 安徽霍山33井水化学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2 采用piper图、主要离子相关等方法对安徽霍山33井2021—2023年井水13次水样离子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井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水中离子以HCO3-、Ca2+、Mg2+为主,由于井水属于承压水,埋藏深度大,径流补给途径长,溶解—溶滤作用强烈,从而引起离子浓度高于地表水;氢氧同位素的结果显示,该井主要受到大气降雨补给;离子浓度时间序列显示,在2022年10月10日霍山3.0级地震前后,2022年7—8月的离子检测中,出现Ca2+、Mg2+浓度升高,SO42-和Cl-浓度降低的变化,地震后恢复到正常背景值,该变化可能反应了地震孕育过程有关。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8 13 8033363 李 君<sup>1</sup>,李军辉<sup>1,2</sup>,裴红云<sup>1</sup>,周冬瑞<sup>2</sup> 华南地区地震热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3 利用数据库2006年以来的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统计并研究华南沿海5级及海南邻近区域4级以上地震。研究结果表明:64.7%的地震在震前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异常总体特征为出现—增加—极大值—减弱—消亡的过程,不同地震出现异常的对应周期不同,主要以第一对应周期为主,地震大多发生在异常达到峰值后两个月内。异常的最大幅值与震级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可能与震前几年是否出现过高值异常有关,是个相对值。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4 23 13899237 郭昱琴<sup>1</sup>,张丽峰<sup>2</sup>,郑柯献<sup>1</sup>,刘 阳<sup>1</sup>,李冬雅<sup>1</sup>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4 基于内容分析法,选取10节防震减灾主题班会作为案例样本,从课堂时长、讲授知识、知识是否出现错误、资料来源、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题班会在学校地震安全教育中的运用。得出结论,主题班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运用于防震减灾教育宣传中,扩大了宣传力量和教育体量,发挥教师教学优势,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运用的防震减灾科普和教育模式;但也存在教师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知识前沿性不足、内容重难点不突出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增强内容科学性、提高学校主动性等途径实现其教育功能。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24 31 899904 李 霞,李 璘,杨 芳 地震核心业务系统国产化迁移适配研究与实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5 加快推进地震核心业务系统安全、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地震核心业务系统国产化迁移适配工作,通过对比选择,采用C86和ARM技术架构,海光和鲲鹏服务器、KylinV10操作系统、东方通中间件、VastBase数据库作为运行环境的国产化替代方案,与X86架构下以华为应用服务器、IntelCPU、Mysql数据库、FreeBSD操作系统、Wildfly和Tomcat中间件作为运行环境的国外产品方案相比,在功能和性能上相当,可满足地震行业业务使用需求,为后期地震行业进行全面国产化替代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创新实践参考。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32 38 2237832 朱 宏,高文晶,马蕴玢,杨 朝,贺景刚,孙选超,赵士达 不同特征选择方法于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以汶川地震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6 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是一个用于评定特定地区在地震发生时滑坡概率及其危害程度的关键工具。目前,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数学建模方法成为了构建该评估模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影响因子自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产生的评估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性这一问题却少有研究。此次研究结合汶川地震区内11个影响因子,分别运用相关性系数、主成分分析及Gini指数三种特征选择方法形成三类数据集。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该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上述三类方法形成的数据集构建的评估模型于预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形成的数据集构建的评估模型,对于非常高危险性等级区域的划分精度最高,并且,频率比精度达到了92%,ROC曲线的预测精度达到了93.3%,预测精度均为三组评估模型中的最高值。此次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并为后续综合多个地震区、多组特征组成的不同维度的数据集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特征选择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39 51 21828965 艾 骁,张 健,付济民 考虑历史地震烈度的楚雄州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7 楚雄州滑坡发育,影响因素复杂,处置困难。此研究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岩层、构造、高程、坡度、坡向、历史地震烈度作为6个环境因子,采用频率比法揭示各环境因子优势区,并计算灾害易发性值,生成易发性等级图,指出楚雄州滑坡易发性高、中等级区域。基于地理探测器研究滑坡空间分布,量化各环境因子贡献度,讨论滑坡主导环境因子。最后,结合楚雄州降雨量分布探讨了滑坡诱发动力,并依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52 60 5842838 李 圣<sup>1</sup>,卿元华<sup>2</sup>,庄儒新<sup>1</sup>,罗嘉铮<sup>1</sup>,段 炜<sup>1</sup>,徐雨帆<sup>1</sup>,文 雯<sup>1</sup> 基于有限元与LSTM机器学习模型的边坡稳定性预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8 从降水量与边坡含水量关系出发,找寻边坡物理力学性能与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然后进行某地区历史降雨量大数据分析,通过LSTM模型预测未来降水量,后利用FLAC3D进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模拟边坡破坏和位移情况并计算边坡稳定系数,找寻临界稳定系数对应的边坡含水量进而得知对应降水量大小。根据预测给出可能的危险时段,提出预警,以便于工程人员防护治理。研究发现危险情况集中于4月至9月部分时段,对于未来边坡预警和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行应对方法。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61 68 2992232 张搏翔<sup>1</sup>,宿凇林<sup>1</sup>,宿文姬<sup>1</sup>,魏平新<sup>2</sup> 基于探地雷达和可拓云的城市道路塌陷易发性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9 随着城市道路网络的不断发达,道路塌陷问题愈加严重。为更好地为道路塌陷灾害实行易发性评价,从而进行预警,此研究将探地雷达数据创新性地融合进评价体系当中,更直观地反映了城市道路塌陷易发程度;并利用变异系数-G1法进行指标的主客观交叉赋权;最后利用可拓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很好地反映了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道路塌陷的客观规律,构建出城市道路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并以广州市某市政道路为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有效性。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69 79 1327824 方英杰,宿文姬 基于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分析的礁滩灰岩储层裂缝及次生溶蚀的精细表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油田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0 陆丰X-1油田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勘探发现的优质礁滩灰岩油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灰岩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及非均质性极强,为储层评价及油田整体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将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引入对礁滩灰岩沉积构造特征、裂缝精细表征、次生溶蚀定量计算及产能主控因素的研究中。结果表明:陆丰X-1灰岩油层纵向上可细分为ZJ10A及ZJ10B灰岩段,ZJ10A灰岩段主要为礁灰岩沉积,沉积构造主要表现为块状及层状特征;ZJ10B灰岩段主要为生物碎屑滩沉积,沉积构造以层状结构为主。以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资料为基础,确定了ZJ10A灰岩段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缝,裂缝有效性及纵向沟通性好;ZJ10B灰岩段裂缝类型以溶蚀缝及孤立缝为主,裂缝有效性及纵向沟通性相对较差。陆丰X-1灰岩油层发育斑杂状、团块状、蜂窝状及顺层状等多种次生溶蚀类型,利用电阻率频谱分析方法及PoroTex方法对陆丰X-1灰岩油层次生溶蚀孔隙度及视面孔率进行了定量计算,优质储层段次生溶蚀孔隙度及视面孔率均较高。综合电阻率成像测井解释成果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陆丰X-1灰岩油层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次生溶蚀对产能是正向贡献而高角度构造缝则是负向贡献。高分辨率成像测井技术在陆丰X-1油田礁滩灰岩层段的成功应用既满足了储层精细表征的需求,又为陆丰X-1油田后续整体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80 90 30821458 高永明<sup>1</sup>,何理鹏<sup>1</sup>,曲长伟<sup>2</sup>,李伸专<sup>2</sup>,吴金龙<sup>2</sup> 流花D油田珠江组下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1 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深水油田产能指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是深水油田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针对南海深水流花D油田珠江组下段储层展开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分析,并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深入研究,厘清了油田内部非均质性分布认识。研究认为南海深水流花D油田隔层和夹层的分布是非均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储层内发育隔层6套,夹层9~10套;此外,油田位于古陆架坡折带附近,沉积由三角洲前缘向浅海陆棚碳酸盐台地转变,在海侵的大背景下,水动力条件变换引起的沉积物变化是影响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91 101 16241628 韦 贤,杨小江,李 建,何理鹏,张永江,黄国平 OBN宽方位地震在潜山勘探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2 海底节点(OceanBottomNode,OBN)因施工灵活,易于避障和实现宽方位,在海洋油气勘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26-6潜山裂缝储层,在南海首次实施了OBN三维地震采集,获得了宽方位地震资料。经过信号预处理、噪声衰减、信号反褶积、波场分离与多次波衰减等处理之后,抽取了炮检距向量片(OffsetVectorTile,OVT)道集,进行了多方位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叠前深度偏移,获得了丰富的方位各向异性信息。新老资料成像对比显示,OBN宽方位采集能有效避免海底障碍物影响,处理的地震资料信噪比高,潜山顶面及潜山内幕断裂成像优,振幅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对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有较大潜力。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02 109 57120127 薛志刚<sup>1</sup>,张振波<sup>1</sup>,刘 铮<sup>1</sup>,邱能根<sup>2</sup> 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在陆丰凹陷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3 陆丰凹陷海水深度200~400m,地震资料受自由表面、海底及灰岩强界面影响,多次波极为发育,造成弱有效反射被强多次波完全覆盖,严重影响古近系内幕成像。体现复杂构造—地层圈闭难以落实、断裂交切关系难以厘定、沉积储层形态不清晰,进而影响洼陷结构研究、构造岩性圈闭评价以及储层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DWD与GSMP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压制与自由面、海底及灰岩相关多次波,通过与时间域其他方法的对比,该方法具有较好保真性:在保持有效反射信息不损伤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压制近中道多次波,较好地改善道集质量,降低了近道多次对偏移剖面的影响,取得很好的成像效果,满足资料使用需求。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10 117 22361378 易 浩<sup>1,2</sup>,肖张波<sup>1,2</sup>,张志伟<sup>1,2</sup>,张 明<sup>1,2</sup>,赵 越<sup>1,2</sup> 基于慢速时变动力学的空间结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方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4 针对空间结构施工过程模拟问题,依据时变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慢速时变动力学的动态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方法。该新方法通过设置与实际施工动态过程相一致的分析时长,引入惯性力和阻尼力,实现时变结构几何、物理及边界等因素间的动态耦联,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施工全过程精细化分析。由此给出了该方法的求解思路和实现流程。通过对复杂大跨斜交连廊结构的施工过程分析,并对比施工实测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值与传统静力施工过程分析方法相吻合,且总体上更接近工程实际,因此可用于空间结构的施工过程分析与安全评估;与传统静力施工过程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一方面能够更准确反映实际施工过程中结构响应的动态累积效应,并获取任意时刻的结构受力和变形情况,另一方面,还可适用于强非线性的复杂施工过程分析(大变形、超大位移、机构位移等),从而避免了传统静力施工过程分析方法中非线性求解的收敛性难题。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18 127 10165514 石开荣<sup>1,2</sup>,陈润洋<sup>1</sup>,姜正荣<sup>1,2</sup> 软土地区施工现场重载车辆对基坑周围环境振动实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5 以杭州某软土基坑为背景,通过在基坑周边地表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对重载车辆行驶引起的软土地区表层土体振动进行测试,得到软土地区临时施工道路的振动响应。通过统计各测点的加速度平均峰值、加速度振级以及振动主频,分析了软弱土体的振动响应,获取不同车速、测点方位等对土体振动响应的影响,根据重载车辆荷载对土体振动加速度以及振级随着离振源距离变化趋势最终划分基坑周围受重载车辆行驶振动的影响范围,得到软土地区基坑安全施工的范围。通过本次对杭州某软土基坑周边振动测试有助于全面认识重载车辆行驶振动对土体振动的传播规律,并对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设计、安全施工及防灾减灾等提供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28 135 3027338 万颖君<sup>1</sup>,金 鑫<sup>1</sup>,马光辉<sup>1</sup>,张振宇<sup>2</sup>,翟洪刚<sup>1</sup>,汤方程<sup>3,4</sup>,孙苗苗<sup>3,4</sup> 软土深基坑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6 以上海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为了对基坑围护设计方案进行校核优化,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地下连续墙的厚度、深度、内支撑截面尺寸等设计参数对围护结构变形和基坑周边土体沉降的影响,可为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设计提供经验和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36 143 3568622 付冬平<sup>1</sup>,孔剑捷<sup>2</sup>,张欣亚<sup>2</sup> 新型电磁式涡流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7 为了改善涡流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性,利用了外部电源改变装置内部磁通量大小,提出了一种新型主动控制式电磁涡流阻尼器(ElectromagneticEddyCurrentDamper,简称EECD)。首先考虑磁回路有效利用磁通量及转动装置放大导体板切割磁感应线的优点,进行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介绍。然后,利用电磁仿真软件(COMSOLMultiphysics)分析其在不同电流大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磁通量大小,并推导出相应磁感应强度理论公式,分析相同匝数,不同电流下的工况,结合实测数据,对比仿真、理论与试验的磁感应强度,验证理论的准确度。最后,推导出该阻尼器在电流稳定时等效阻尼系数,进而得出其电涡流阻尼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速度范围内,EECD能达到设计目的,等效阻尼系数、惯质及电涡流阻尼力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且EECD阻尼性能接近线性;在研究速度范围内,随着电流的变化,电磁铁产生的磁通量大小及阻尼力也成正比变化;该装置滞回性能相对光滑,重复性较好,说明新型电磁式阻尼器力学性能稳定,具有可行性。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2期 144 152 5065698 彭金强<sup>1</sup>,刘彦辉<sup>1,2</sup>,陈克坚<sup>3</sup>,戴胜勇<sup>3</sup>,张志勇<sup>3</sup>,张 颖<sup>1,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