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 /oa 西藏中部格仁错断裂中段曲巴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古地震事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1 格仁错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中部构造变形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关键环节。通过在格仁错断裂中段曲巴开展野外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探槽开挖、光释光与碳十四测年工作,探槽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E1(59.0±2.1kaBP)、E2(57.1±2.2kaBP)、E3(30.2±1.4kaBP)、E4(12.5±0.6kaBP)、E5(2.2~3.2kaBP)。最新事件的离逝时间已超过2.2±0.3ka,接近估算的MW7.4地震复发间隔,指示格仁错断裂中段存在较强地震风险。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 10 45519039 王 度<sup>1</sup>,陈立春<sup>1</sup>,李彦宝<sup>2</sup>,杜金花<sup>3</sup>,贾永顺<sup>1</sup>,薛柯依<sup>1</sup>,王旭龙<sup>4</sup>,尹功明<sup>2</sup> 基于构造应力场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面识别——以辽宁海城、营口及周边地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2 为探讨基于构造应力场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面识别方法在辽宁地区的适用性。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并收集了辽宁地区253个震源机制解。参照震源机制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其进行分类。在反演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的同时,给出判定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面。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地震多为走滑型和正断型。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优势分布方位为NEE向,倾伏角多为水平或近直立;中间主应力方位离散,倾伏角较陡;最小主应力以NNW向为主,倾伏角较小;总体上属于张应力占主导的走滑应力体系。识别出195个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面符合主要发震控震构造特征及安德森断层形成力学理论。对于中强地震准确性显著,对于小震也能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证明在辽宁地区应用该方法是可行的。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1 20 5320698 戴盈磊,李子昊,李林侗,刘霖婷,侯作亮 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CNN地震舆情分析模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新媒体平台逐步成为普通公众发布和获取地震灾情信息的首选途径,成为地震相关部门迅速了解当前灾情和公众舆论环境的有效渠道之一。运用网络爬虫技术,搜集震后微博用户公开发表的博文与评论构建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为后续分析和建模奠定基础。通过引入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优化传统CNN模型,构建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CNN地震舆情分析模型,丰富特征子空间的多样性,并行处理以及捕捉不同级别的特征和信息,增强模型对地震舆情的理解能力。利用模型对2024年3月7日青海玉树州杂多县5.5级地震进行实例应用,对灾后舆情做了可视化展示。通过实验对比,构建的模型加权平均F1达到92.9%、宏平均F1达到92.1%,能够为地震相关部门在震后快速了解灾情情况和公众舆论环境提供辅助支撑。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21 32 10432421 徐晓桐,陈吉锋,李东平,吴凌杰,李环宇,姚 迪 基于U-Net网络的秭归县建筑物影像识别与空间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4 基于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需求,为快速获取区域建筑物基础信息数据,提出一种建筑物数据空间化方法:利用U-Net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从遥感影像上提取建筑物信息,通过GIS技术将提取的建筑物数据空间网格化,从而获得建筑物空间化格网数据库。以秭归县为研究区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所得结果更好地反映了房屋的实际分布情况,为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精度和准确性奠定基础,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33 39 13633416 张 萍<sup>1,2</sup>,李 垠<sup>1,2</sup>,吕 筱<sup>1,2</sup>,张亦梅<sup>1,2</sup>,特木其勒<sup>1,2</sup> 智能化地震台站监控运维管理平台架构探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5 随着广东省地震局“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广东省的地震观测台站,特别是无人值守台站的大幅增多,地震台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思路和管理系统对地震台站进行科学管理。针对地震观测台站的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技术架构设计进行探究,为地震监测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服务及技术支持。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40 45 6951051 叶世山<sup>1</sup>,吴华灯<sup>1</sup>,罗运宏<sup>2</sup>,黄 晖<sup>1</sup>,卢子晋<sup>1</sup>,李晋恺<sup>1</sup>,劳 谦<sup>1</sup>,丁莉莎<sup>1</sup>,陈建涛<sup>1</sup>,严 兴<sup>1</sup>,邓 金<sup>1</sup>,周健文<sup>2</sup> 地球物理观测仪器运行状态监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6 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开发了地球物理观测仪器运行状态监视软件,具备数据监视、网络监视、曲线监视三大功能,实现了地球物理全学科主要观测仪器的统一监视与管理。该软件安装方便快捷,推广性强,极大提升了基础监测运维工作的效率。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46 54 12516016 倪乙鹏,徐久晟,李 峰 GL-CS120和JS-120型地震计性能及记录数据相干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7 GL-CS120和J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也是“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山东子项目”新建基准站目前所使用的两种地震计型号,但两种型号地震计在性能和各类指标上均存在差异。通过在同一台基上安装GL-CS120和JS-120两种型号地震计,对相同频点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其动态观测范围、地震计自噪声和不同时段记录数据的相干性。结果显示,两种型号地震计均具有良好的自噪声特性。在相同环境下,两种型号地震计在低频(1-10s)范围内记录数据的相干性较高,在长周期(10-100s)和高频(&gt;1Hz)范围内的相干性均存在差异,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55 65 8734087 吴 双,朱成林,崔华伟,胡旭辉,王杰民 2023年云南芒市MS5.0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8 总结了2023年12月2日云南芒市MS5.0地震前,云南地下流体异常在空间、时间、形态和同步性四个方面的特征:云南地下流体共存在18项异常,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震中350km范围内的活动构造上及邻近区域,以源兆和近兆为主,异常空间动态发展过程为源兆最先出现,其后源兆、近兆和场兆并存,震前1个月,异常测项向源区收缩;异常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10日至8月9日,期间达到异常指标的测项有13项;时间上源兆和近兆都存在同步性异常现象,同步性异常在2023年11月9日同样呈现出向源区收缩,异常时间进程表现为中、短、临3个阶段,源兆4项短期异常和3项临震异常,近兆5项中期异常和5项短期异常,场兆1项中期异常;异常形态有持续性异常和突跳性异常两种,异常过程表现为稳态→非稳态→稳态发展的特征,反映地震孕育过程由稳态进入非稳态,随后发震的动态过程。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66 76 6894591 杨 芬,李 庆,杨建文,高 琼,张华英,杨树锋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四川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关联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9 四川省灾害频繁,且灾害链复杂,评估四川省城市韧性对其韧性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强制判定法、变异系数法以及莫兰指数法,从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估模型,并结合“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韧性指数与夜间灯光指数拟合模型,研究2010—2020年四川省21个市级行政区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关联性。研究表明:时间尺度上,2010—2020年四川省城市韧性指数均值由0.191升高到0.229,表明各个城市的韧性指数变化幅度小,但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尺度上,成都市属于高韧性,其余城市均属于低韧性或较低韧性。韧性发展呈现“环形”趋势;2016年以后,除2019年外,其他年份均呈现空间负相关性,大部分城市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成都市韧性持续提升,对周边城市的影响表现为“虹吸效应”;城市韧性与夜间灯光指数存在正比例关系,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0.864。此研究可为四川省韧性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77 86 7285742 刘耀辉<sup>1</sup>,刘文毅<sup>1</sup>,李晓丽<sup>2</sup>,魏本勇<sup>3</sup>,李志强<sup>2</sup> 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高压输电塔震害快速评估——以天广直流超高压输电工程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0 高压输电塔是输电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强震发生后对输电塔震害的快速准确评估是电力应急处置、资源调配和指挥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地震动参数快速生成和地震易损性分析的输电塔震害快速评估方法,并以天广500kV直流高压输电线隆林—百色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右江断裂历史地震和设定地震作为发震事件,计算输电塔地震破坏指数并给出各电塔最终破坏等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表以下30m平均剪切波波速进行强地震动参数场地校正可以有效提高烈度模拟准确度。输电塔震害模拟结果表明,强震对高压输电塔产生损伤主要发生在Ⅵ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因此强震发生后应重点关注Ⅵ度及以上烈度区内输电塔灾损情况。此研究提出的输电塔震害应急评估方法可为输电网震害评估、震后救援及电力恢复提供决策辅助与技术支撑。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87 95 24373635 陈 刚<sup>1</sup>,张景发<sup>2</sup>,李茂峰<sup>1</sup>,韩 伟<sup>1</sup>,岑 关<sup>1</sup>,覃宏坚<sup>1</sup>,许忠友<sup>1</sup>,申文豪<sup>2,3</sup>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中基于插值的危险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1 使用ArcGIS的克里金、反距离权重、样条函数和自然邻域四种插值方法,对常德地区30″到6″网格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0.2s、1.0s、2.0s及6.0s的反应谱进行插值,结果表明各插值方法的误差范围很小且高度集中,其中克里金法和样条函数法在误差控制方面更优;通过对不同大小网格的克里金法插值误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选择何种尺度的网格进行插值需要进行论证。文中对比了克里金法和样条函数法的插值效率,当样本点较大时克里金法在半变异函数的估计上耗时较长,而确定性的样条函数法则计算很快,综合分析采用样条函数法插值得到湖南省6″网格的基岩地震危险性结果,并按照规范要求调整得到场地峰值加速度。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湖南省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场地峰值加速度比例系数,并与区划图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全省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均小于基本地震动的1/3,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之比与区划图结果基本一致,而极罕遇地震在一定范围可能被低估。地震危险性分级结果表明,湖南省总体上危险性等级不高,最高的为中高等级(2级)。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96 105 6177492 邵 磊<sup>1</sup>,盛 强<sup>2</sup> 四川穿斗木构架房屋典型震害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2 在四川穿斗木构架房屋震害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穿斗木构架房屋进行地震易损性评估,同时,通过梳理历史震例,归纳总结出穿斗木构架房屋的典型震害特征,旨在为提升四川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建议和参考。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06 115 23715091 郑 逸,宴金旭,王婧颖,毛 利,肖术连,格桑扎西 苏北沿海潜在震源区调整对地震危险性评估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3 江苏持续开展地震危险源探查,苏北沿海地区潜在震源区发生较大调整,从而对该区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等产生直接影响。为评估潜在震源区调整给苏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造成的影响,采用常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从基岩峰值加速度、场地基岩反应谱、平均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参数分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潜源变化区域峰值加速度值有显著增加,沿剖面最大增幅达到27%,主要有盐城潜源、东台潜源、海安潜源;各调整潜源对峰值加速度值贡献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呈主要贡献;而长周期部分的潜源贡献主要来自于附近高震级瑶沙潜源,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与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区相比,平均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参数分区在苏北沿海盐城地区有较大变化,主要盐城城区由原0.10g调整到0.15g,建湖城区由0.05g调整到0.10g,其余变化较小。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16 125 3614289 陶小三,李细兵,彭小波,薛莹莹 法向循环荷载下筋土界面细观剪切特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4 为深入研究动荷载下筋土界面特性和加筋机理,以室内试验结果为基础,利用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法向循环荷载下格栅—砾石界面直剪试验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筋土界面剪切过程的细观机理,探究了剪切过程中筋土界面颗粒受力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界面剪切试验过程中,筋土界面由峰值前较小的变形,逐淅软化形成局部变形集中的剪切带,且厚度约为平均粒径的7~9倍;力链随剪切的进行趋于稳定,形成贯通的强力链;循环荷载下的孔隙率变化曲线在相应上、下界静荷载试验之间,而配位数接近或低于下界荷载的结果。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26 133 6307939 冯 忞 基于有限元分析与智能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坡面框架支护梁截面设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5 将改进自适应惯性权重智能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与外点罚函数结合,以跨长为6m承受均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坡面支护框架梁为例进行研究。利用FLAC-3D有限元模拟均布荷载下梁的受力情况。研究发现梁单元在跨中弯矩达到阈值100kN•m时双筋梁造价相对单筋梁低;且保持外力不变时增大混凝土强度使全梁造价升高,而增大钢筋强度使造价下降;箍筋应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下减小间距;文章还根据计算结果给出相应解释。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34 141 1913925 张搏翔<sup>1</sup>,宿凇林<sup>1</sup>,马文静<sup>2</sup>,宿文姬<sup>1</sup> 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6 为研究降雨入渗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问题,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以实际边坡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三维边坡数值模型,分析了含软弱夹层边坡土体的孔隙水压力、位移场、塑性区、速度场和最大剪应变增量场变化规律,并探究了软弱夹层厚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性降雨使得软弱夹层处出现贯通连续的剪切塑性区,同时剪切塑性区随着降雨时间增加扩大;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软弱夹层的位移、孔隙水压力、最大剪应变增量以及滑移速度增大,应力与强度比减小;长时间的降雨使得含软弱夹层边坡沿着软弱夹层所处的潜在滑移面进行滑移,边坡的失稳变形破坏主要由软弱夹层变化所引起,并且变形随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加剧;软弱夹层的存在会对夹层上下界面的孔隙水压力大小产生影响,孔隙水压力自坡面向软弱夹层方向逐渐增大;降雨时间的增加和软弱夹层的存在都会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在降雨条件相同时,边坡的安全系数随软弱夹层厚度的增大而下降。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42 150 2933440 余 炜<sup>1</sup>,陈 刚<sup>1</sup>,廖克武<sup>1</sup>,黄海江<sup>2</sup> 新型板架式钢平台设计及风—浪—流耦合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7 针对海上钢平台结构重量比大与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板架式钢平台结构,并基于ANSYS软件建立一实际海上板架式钢平台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了其在风—浪—流耦合作用下的位移与加速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当波流入射角为90°,相位角为81°时,结构顶部位移最大;荷载入射角对结构位移与加速度影响显著,当荷载作用方向与结构弱轴向重合时,结构位移与加速度响应显著增大;板架式钢平台结构极端环境下的加速度响应能满足安全要求。研究对板架式钢平台结构的设计和动力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51 158 3396125 蒋 上<sup>1</sup>,朱 东<sup>2</sup>,刘彦辉<sup>3</sup>,马 凌<sup>1</sup>,高 湛<sup>2</sup> 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监测与稳定性仿真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8 为了保证顺层滑坡的有效监测,提升顺层滑坡的监测精度,实时获取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滑动幅度,提出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监测方法。根据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结构特征与失稳模式的分析结果,选择顺层滑坡的监测内容并布设监测点,安装传感器设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与处理,得出顺层滑坡的监测结果,并判断当前监测数据是否启动了预警程序。此研究以某高速公路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地质特征,构建相应的仿真模型,行顺层滑坡监测方法。仿真与实例测试结果表明:该监测方法的平均监测误差低于0.1mm,监测精度较高,可以以监测数据为基础,计算仿真顺层滑坡样本的量化稳定系数;该风化岩节理边坡顺层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59 167 2504106 胡志刚<sup>1</sup>,周湘君<sup>1</sup>,周 恺<sup>2</sup>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设隔震支座加固前后抗震性能模拟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9 采用隔震支座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并研究加固前后抗震性能变化情况,旨在提高加固效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在原始钢筋混凝土框架试件中安装间歇式SMA支座,制作出加固试件,并通过设计地震输入参数,得到试件在不同地震波影响下的结构响应情况。并搭载加载装置,针对两组试件同时进行拟静力模拟试验,检测出钢筋的抗震强度。通过对比两组试件在不同地震波条件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情况,证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出现在结构底部。相较于原始试件,隔震支座加固后的试件的结构响应性能分别提高了38.47%以及40.14%。并调取两组试件的水平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加固前,隔震支座可以提高42.8%的滞回环面积。隔震支座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于原始试件,加固后的试件残余形变较低,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承载能力。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68 176 6001064 王科亮<sup>1</sup>,张 娟<sup>1</sup>,郝 骏<sup>1</sup>,童 晔<sup>1</sup>,王 帅<sup>2</sup> 声波透射法在机场改扩建工程中基桩检测的应用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20 针对传统基桩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定位不准、检测结果精度低、分级评价容易出现偏差等问题,以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为例,分析声波透射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初步检测与跨孔声波透射法结合,精确探测基桩缺陷范围,利用声波传播特征和参数变化,获取缺陷详细信息。采用PSD斜率法量化异常数据,提高定位精度。结合声学参数分析,对基桩完整性进行分类评估,指导建造工作,提升工程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声波透射法可以直观的判断基桩是否存在缺陷,并进行详细定位,检测结果直观、精确、高效,提升作业效率,对于基桩质量的分级评估完全符合工程规范要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04期 177 184 7029458 余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