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 /oa 基于三锚式大型浮标平台的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1 海洋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提高海域中地震定位精度、监测水平的技术手段,并可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等基础地学研究提供宝贵基础信息。根据国内外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现代海洋资料浮标与海底光缆技术特点,文中着重探讨基于三锚式大型浮标平台的海洋地震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分析表明:建设基于海洋浮标平台的地震监测系统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采用直径三锚式大型浮标作为“通讯和供电子系统”较为适宜;海洋地震监测项目的安全关系到了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特别要关注“通讯和供电子系统”和“地震观测技术子系统”之间连接的安全保障措施;海洋地震监测项目质量对保障整个系统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在“地震观测技术子系统”海底安装中要注意地震设备的防洋流和与大地耦合的两个重要环节。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 10 9130898 潘飞儒,陈 洁,赵圣麟,张刚勇,叶康杰 古近系文昌组湖盆古环境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15洼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2 文昌组湖相泥岩是珠江口盆地陆丰15洼的主力源岩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湖盆的古环境,进一步探索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对洼陷内L15-1井的文昌组泥岩开展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各层段古环境差异显著,文一~文三段及文五段沉积期水体相对较浅,主要为充氧远源的滨浅湖环境,古生产力水平一般;文四段沉积期水体较深,半深湖—深湖环境,古生产力水平最高。陆丰15洼文昌期古湖盆在淡水—微咸水介质条件下,烃源岩的质量与古水深、古生产力以及古氧相之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文昌组沉积期古气候整体差异不大,温暖湿润的气候对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古生产力及古氧相是陆丰15洼文昌组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实际上是古生产力与保存条件良好的匹配,共同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1 24 5733549 郑仰帝<sup>1,2</sup>,彭光荣<sup>1,2</sup>,肖张波<sup>1,2</sup>,黄 鑫<sup>1,2</sup>,何雁兵<sup>1,2</sup>,杨兴业<sup>1,2</sup> 珠一凹陷古近系复杂断裂区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3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一凹陷古近系复杂断裂区域是油气运聚和成藏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但古近系地层埋深大,横向速度变化快,存在地震成像不清的问题,且复杂断裂区地震波反射路径复杂,成像更加困难,严重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通过采用高精度宽频处理技术,提升地震中低频段信号的反射质量;然后引入地质约束速度建模,采用基于稳定低频信号模型的高精度速度反演,改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提升了古近系复杂断裂区成像质量。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25 31 11189339 张 明<sup>1,2</sup>,肖张波<sup>1,2</sup>,易 浩<sup>1,2</sup>,何雁兵<sup>1,2</sup>,赵 越<sup>1,2</sup> 昆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异成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4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昆明市14个县市区应急避难所进行数据采集与整合,分别从人口、社会、经济、地震动参数四个维度选取7个变量,以空间分异性视角出发,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应急避难所数量面积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影响因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DP、应急避难所数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公共预算支出和防震减灾机构独立性都是影响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分布的因素,因子的显著程度依次是GDP、应急避难所数量、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公共预算支出和防震减灾机构独立性;交互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7个影响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说明昆明市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GDP、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结合避难场所数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说明经济水平、应急避难所数量和人口密度是影响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的最重要驱动因素。昆明市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与其人口规模尚不匹配,未来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标最重要的途径是尽快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32 42 3955808 白仙富<sup>1</sup>,戴雨芡<sup>2</sup> 湖北农居建筑现状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以黄梅县蔡山镇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5 提升农居建筑基本安全是防震减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整理分析近几年湖北地震应急现场房屋调查报告中发现湖北农居震害的特点和变化。借助贫困户房屋改造工程实施,以实地调查的黄梅县蔡山镇贫困户的房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湖北省农居建筑的特点和抗震设防措施的现状。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老旧房屋占比逐年减少,但震害程度严重;砖混结构房屋占比逐年加大,但仍有结构设计与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不规范,存在抗震能力不高的风险,需要提高当前农居建筑抗震设防的对策建议。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43 51 17612339 李 垠<sup>1,2</sup>,郑水明<sup>1,2</sup>,张 萍<sup>1,2</sup> 天津市平原地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6 天津市位于渤海湾区,土层以细颗粒物为主,易发生地基失效和不均匀沉降的地震地质问题。利用天津市平原地区积累的钻孔剪切波速资料,定性分析了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分别对天津市平原区不同沉积区域的粘土、粉土、中细砂三种土类运用多种函数拟合模型进行统计回归。结果显示:天津市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次多项式函数拟合模型更适合用于该地区的剪切波速预测。天津市平原区的第四系地层沉积特征与剪切波速结果相关性明显,显著影响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后经过可靠性检验表明,区分土类与不区分土类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在土类未知的情况下,使用不区分土类的拟合关系式进行剪切波速的预测可以获得较为合理的可靠性结果。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52 62 10110276 易文星<sup>1</sup>,李 安<sup>1</sup>,雷生学<sup>2</sup>,郭长辉<sup>3</sup>,原浩东<sup>4</sup> 地震活动性多参数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强震危险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7 利用华北地区38年中小地震进行b值扫描,作为该区域背景应力水平,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断裂带渤海区b值较低,应力积累水平较高。依据一定分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区域,采用多参数组合分析方法,并结合各分区历史强震活动水平,初步判断出各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山西带、燕山带、郯庐断裂带安徽区、山东区都处于较低或中等偏低的应力背景下,以中小地震滑动为特征,未来发生大震的可能性较小。郯庐断裂带渤海区正处于较高应力状态下,以平均震级较大的频繁中小地震滑动为特征,属于华北地区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华北平原带正处于高应力背景下以稀疏的中小地震滑动为主要特征,未来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63 72 13993948 翟 娟<sup>1</sup>,洪德全<sup>2</sup>,朱 亮<sup>1</sup>,赵梦强<sup>1</sup>,杨 震<sup>1</sup> 卢氏地磁基本站场址勘选及环境测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8 通过对卢氏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场址、横涧乡青山村场址、段家村场址进行异地选址踏勘和环境调查,并对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和段家村场址现场环境进行密跨度和环境噪声测试,结果发现:观测环境噪声对比山洞内比山洞外较好;数据同期对比山洞内存在8.19%的屏蔽效应。综合考虑认为,山洞受本身特殊的封闭环境,状态稳定、干扰源少,环境噪声相比山洞外较优,但对地磁观测存在一定的屏蔽效应,无法更准确的反馈磁场变化,故不适合地磁观测场址要求,最终确定段家村拟选点作为卢氏地磁基本站的最终建设场地。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73 83 6711102 谢佳兴,侯博文,刘庆华,路中慧,郅红魁 广西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9 分析了广西应急测绘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应对的情况、保障服务的对象、保障的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等。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思路,设定了广西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建设目标,设计了一套具有“统一指挥、上下联动、依靠群众”组织体系的,具有“专常兼备、反应迅速”技术体系的和“覆盖全面”支撑体系的广西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框架,很好支撑了首次国省协同跨省区应急测绘保障演练的顺利开展,也经受住了“‘3.21”东航飞行事故’应急测绘保障任务的实践考验”。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84 90 1366579 李 翔<sup>1,2</sup>,左天惠<sup>1,2</sup>,李 洋<sup>1,2</sup> 四川地震应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在芦山6.1级地震中的应用与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0 通过分析宝兴县防震减灾部门以及市县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总结四川地震应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在应对“四川芦山6.1级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取得了的应用实效,得出一些启示与建议,以此指导系统升级完善,逐步将“四川地震应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成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系统,利用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真正打通震后最后1km,服务于县级抗震救灾,提升基层震后应急信息服务能力,为震后地方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91 99 13416604 王 悦,张露露,黄 凤,何雅枫,周志华 天津市地震局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组网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1 为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和协同应急通讯效率,天津市地震局应急指挥大厅基于跨网段多层级视频融合技术完善天津市地震应急视频指挥调度网络,构建“平战结合”双模式。通过探究跨网段通讯、多层级音视频信号转发、多点控制单元(MCU)级联等技术,实现天津局与中国局、市政府、市应急管理局以及辖区内各应急视频节点互连互通,为天津市地震应急快速响应提供高效的通信保障。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00 104 2353677 马蕴玢,赵士达,杨 朝,朱 宏,孙选超,赵博宇 多层级视频会议系统跨网段融合技术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2 通过介绍天津市地震局应急视频会议系统接入中国地震局视频会议系统、天津市政府视频系统和天津应急管理局视频系统的基本情况,结合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现状,分析多类型、多层级、多网段视频会议系统的架构特点,着重介绍了多网段、多视频源视频转发优化技术在视频会议系统融合中的应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天津市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与各相关单位视频会议系统的全部连通。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05 110 1585120 赵士达,马蕴玢,朱 宏,孙选超,杨 朝,赵博宇 SeedLink地震数据实时传输服务器搭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3 利用运营商网络将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本地数据中心进行在线处理是全球各地地震台网的通用做法,IRIS和GFZ等机构提供了基于SeedLink协议的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器,用户既能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数据到本地,又能通过Seiscomp和Earthworm等系统进行实时地震监测。目前国内测震台网使用NetSeis/IP协议和Htt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通过JopensMSDP软件进行在线处理。由于国内外采用不一样的数据传输协议,国内数据流不能直接接入Seiscomp和Earthworm等系统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介绍了NetSeis/IP和SeedLink等国内外主流地震数据实时传输协议,对协议指令及数据请求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提出了一种基于RingServer快速搭建轻量级SeedLink实时数据流服务器的方法,可实现SeedLink服务器功能,一方面满足Seiscomp和Earthworm等国际地震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入需要,另一方面为我国地震数据在线共享提供参考。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11 118 2042723 吕 帅<sup>1,2</sup>,杨周胜<sup>1</sup>,粟 毅<sup>1</sup>,彭钰翔<sup>1</sup>,刘鹏飞<sup>1</sup> 孔内深层强夯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4 通过开展孔内深层强夯单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试验和桩土应力测试,获取了不同荷载作用下孔内深层强夯复合地基的平均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桩土应力比、荷载分担比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孔内深层强夯复合地基的桩间土承担了主要的上部荷载,约占50%~63%,随着荷载增大,桩间土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步增大;对于孔内深层强夯复合地基,随着荷载的增大,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大而减小,数值介于2~5之间;对粘性素填土地基,孔内深层强夯复合地基在处理后的桩间土地基承载力比处理前可提高220%。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19 125 2184955 吕文龙<sup>1</sup>,林逸峰<sup>2</sup>,付 强<sup>2</sup> 上覆堆载作用下砂性地层埋入式筒仓浮力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5 河南是国家粮食三大主产区之一,实现粮食大规模的绿色储粮利国利民,地下/半地下粮仓具有储量大、低温等优点是绿色储粮的理想仓型之一,但地下大体积结构抗浮设计问题突出。以入地式筒仓为研究对象,考虑仓周上覆堆载开展模型试验和理论研究,理论反演分析筒仓上浮时的临界状态对应的浮力折减系数。研究表明:随着筒仓周边施加的均布荷载不断增加,仓壁受土体侧摩阻力也逐渐增加,抑制仓体上浮;浮力在土体中存在着一定的折减。在饱和粗砂土质中,浮力折减系数估算为0.945;增加上覆荷载可以提升筒体埋深的设计潜力,为低温、绿色储粮提供更大可能。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26 132 2435446 吴 强<sup>1</sup>,张 强<sup>2</sup>,周 洋<sup>1</sup>,宋 铭<sup>1</sup>,王 楷<sup>3</sup> 微地震荷载作用下含断层破碎带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6 次数多、震级小的微地震作用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断层破碎带又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直接影响着边坡的动力稳定。因此,研究微地震荷载作用下含断层破碎带的顺层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含断层破碎带的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对微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变形破坏特征和动力失稳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在微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GPA放大系数随振幅的增大而减小,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高程越高,PGA放大系数随幅值和频率变化的幅度越大;微地震强度越大,边坡发生失稳破坏对应的微地震次数越少;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随着微地震强度和微地震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不同振动次数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微地震强度之间符合线性衰减的关系;当微地震次数为4500次时,微地震强度对于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33 148 12750451 陈 刚,刘钢一 220kV变电站场地地基单桩沉降时间效应数值模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7 以某地区220kV变电站场地地基单桩作为试验对象,构建桩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利用行波分解的波动分析程序,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波动分析程序和梯形积分等方法求解出相关数值,模拟静荷载作用下桩土参数、弹性模量、下层土厚度、蠕变量对220kV变电站场地地基单桩沉降时间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桩土参数对220kV变电站场地地基单桩沉降的影响较大,地基单桩周围土体受到地基单桩桩顶静荷载力作用时,随着时间增加,会发生一定幅度的沉降,当桩侧土体剪切波速最大时,短时间内单桩桩顶沉降量会趋于平稳且沉降量最小;内摩擦角和地基单桩沉降量成反比;当弹性模量增加时,单桩桩顶沉降量会随之降低;下层土厚度与沉降稳定时间成反比;蠕变量随自重应力作用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当作用时间为2000d时,桩顶沉降量最大。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49 156 2854194 李兴余<sup>1</sup>,沈春杨<sup>1</sup>,陶雄武<sup>1</sup>,张烜梓<sup>1</sup>,胡小平<sup>2</sup>,舒岳水<sup>2</sup> 含水率对残积土与土工织物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8 为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下残积土与土工织物界面的剪切特性,采用气动直剪仪对土工织物加筋残积土试样进行直剪试验。考虑含水率、剪切速率、竖向应力等因素,分析不同剪切速率和竖向应力下含水率对残积土与土工织物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情况下,筋土界面的抗剪强度与竖向应力成正比,在含水率为17%时,竖向应力50kPa的抗剪强度从53kPa分别增加到84kPa(100kPa)、151kPa(200kPa);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界面似黏聚力显著降低,筋土界面抗剪强度减小,而界面摩擦角无明显变化。剪切速度主要影响筋土界面摩擦角,筋土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在高剪切速率、低含水率情况下,筋土界面的剪缩现象在达到一定剪切位移后有所缓解,最后趋于平稳。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57 164 3737656 冯 忞<sup>1</sup>,宋文捷<sup>2</sup> 纤维掺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剪切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19 为探究纤维掺量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特性的影响,采用气动直剪仪对纤维加筋花岗岩残积土试样进行直剪试验。考虑纤维掺量、剪切速率、竖向应力等因素,分析不同剪切速率和竖向应力下纤维掺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竖向应力为300kPa时,与未掺纤维相比,纤维掺量分别为0.3%、0.6%、0.9%时,剪切强度分别增加了23%、46.1%、79.2%,即掺加纤维对花岗岩残积土剪切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内摩擦角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黏聚力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竖向应力下,土样先剪缩再剪胀;高竖向应力下,土样只发生剪缩。在低速剪切的情况下,剪切速率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强度特性影响较小;剪胀程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增强。 2024年03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65 174 6694883 付冬平<sup>1</sup>,张 弘<sup>1</sup>,林春秀<sup>1</sup>,张欣亚<sup>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