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 /oa 华南地区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1 地震预测指标体系是经验预报阶段最有效的预测方法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地震预测探索实践和震例总结研究,华南地区初步建立了分学科、分构造区的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并在震情跟踪工作实践中取得初步的应用效果。通过总结华南地区预测指标体系取得的进展,剖析了存在的不足,建议充分发挥地震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地球动力学为主线,以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研究为重点,遵循“场源结合,以场求源”指导思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华南地区地震预测指标体系,支撑地震预测实践。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 6 393470 周 斌 日本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相关性再讨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2 大量研究认为,日本地区强震活动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通过梳理太平洋板块西北缘俯冲带的大震活动,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背景,重新对日本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日本地区8级以上大震与华北地区6级强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直接相关关系;日本和华北地区大的地震活动期和稳定期具有某种对应性,华北地区活动期的强释放阶段与东西两个构造边界活动存在联系;2011年日本“311”9.0级地震的余震活动基本结束,日本地区可能已经恢复背景的活动节律;当前华北地区可能仍处于活动期末尾的调整期,未来几年,华北地区仍存在进入剩余释放阶段最后一个活跃幕的可能。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7 19 6905831 郑建常,李冬梅,冀东普,戴宗辉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对新疆强震活动的影响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3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西缘,是大陆内部中源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该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动力源,通过分析新疆及周边地区的构造背景和动力环境,认为新疆地区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作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7级以上中源地震活动与新疆地区强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2015以来,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作用持续增强,需关注新疆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20 25 2561420 宋春燕<sup>1</sup>,聂晓红<sup>1</sup>,魏文薪<sup>2</sup>,向 元<sup>1</sup> 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跟踪预测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4 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具有活跃—平静交替活动特征,活跃幕内5级以上地震自然发生概率显著升高。通过收集华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内5级地震的震前异常研究成果,分析5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共性特征,总结提炼预测效能较好的中短期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展震例综合分析,提出“华南沿海地震带处于地震活跃幕—出现显著的中短期异常—各类异常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测震和地球物理均出现短期异常”可作为判定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进入短期阶段的预测策略。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时,预示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短临跟踪措施。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26 33 8311666 阎春恒,周 斌 华南地区定点形变预测指标建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5 基于《中国震例》及其它相关资料,构建华南地区定点形变预测指标体系,分类整理形变干扰库和形变异常库,列举出部分预测效能较好的形变指标,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区分干扰和前兆异常的工作量较大,排除干扰后实际发生的前兆异常次数不多。各省均有少量测项对于台站周边200~300km范围内ML4.5地震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华南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将对未来更有效更科学地利用前兆观测数据打下基础。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34 40 1064899 关玉梅,王紫燕,杨锦玲,秦双龙 四川盆地显著地震的“窗口”效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6 为研究四川盆地显著地震与四川及邻区强震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了1980年以来四川盆地4.5≤M≤5.0地震与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统计检验,试图为四川及邻区强震的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盆地4.5≤M≤5.0地震对四川及邻区M≥6.0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优势发震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和川滇交界地区,发震优势时间为160天内。由此可见,四川盆地4.5≤M≤5.0地震可作为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41 47 5323636 张致伟 台湾造山带主要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7 利用2016—2018年GPS水平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旋转与块体边界断层闭锁的负位错模型,反演了台湾造山带主要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并讨论了断层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该区域纵谷断裂北段、狮潭断层、四季断层和潮州断层闭锁程度相对较强,其他断层闭锁程度较弱;结合滑动亏损分布和历史强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纵谷断裂北段、四季断层和潮州断层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48 53 2826291 李 强,王紫燕 台湾集集地震对福州小震群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8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对福州ML3.8级地震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影响,结果显示:震后105.1s、114.51s、116.08s以及127.84s时应力变化值超过了触发阈值,116.08s时达到最大值约为0.74MPa,说明台湾集集7.6级地震能够动态应力触发福州ML3.8地震。此外根据台湾集集7.6级地震发生后不同时刻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场传播图可看出,其最大余震的发生可能受到了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动态和静态触发共同作用。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54 59 3459632 董非非<sup>1</sup>,袁丽文<sup>2</sup>,邓 辉<sup>1</sup> 华南地区地磁预测方法预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9 2016—2017年华南地区地磁分析方法预测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包括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地磁逐日比法和地磁测深视电阻率法,介绍了这些方法指标体系建立以来,华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这些方法的异常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地磁异常与地震间的关系,并对华南地区地磁预测指标的改进和应用给出了建议。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60 66 2023378 倪晓寅,洪旭瑜 华南流体预测指标提取及应用实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0 为深化会商制度改革,提升地震预测能力,在流体台网监测和预报效能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震例中华南震例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华南流体预测指标提取。预测的时间指标主要从地球化学测项进行提取,其中短期指标以水氡异常为主,中期指标主要以水质异常为主。提取原则为:根据地震的最佳对应效果确定判据,当达某阈值多次对应地震且符合孕震机理,这个阈值则作为异常判定标准;或当出现某特征后多次对应地震,这个特征则作为异常判定标准。空间指标主要从水位的点-线-面三个维度进行提取。提取原则为:点的指标从水位年动态畸变进行提取;线的指标从同一构造带多井水位多年趋势动态提取;面的指标从水位同震阶升井围成的空间区域进行提取。同时对预测指标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提出指标改进方案和台网优化建议。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67 77 13275125 廖丽霞<sup>1</sup>,秦双龙<sup>1</sup>,莫佩婵<sup>2</sup> 华南地区地震危险性判定综合指标的分析与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1 利用华南地区地震预测指标,分析其时、空、强预测特征显示:地震活动性指标均为中、长期预测指标,一般指示较大空间范围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发震危险性;地球物理观测指标以中、短期预测指标为主,一般指示异常台项周边、异常测值空间分布区或异常阈值线附近的4~5级左右地震的发震危险性。利用预测指标的上述特征,梳理出时间上不断逼近发震时间、空间上不断逼近发震危险区的预测思路流程。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78 85 1165443 袁丽文 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与中强震关系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2 通过系统研究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与中强震的关系,发现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主震震级在ML3左右;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华南西部地区震群频次超阈值2为异常,可做中短期预测,通过预测效能检验。区域震群对中强震地点的预测有积极意义:震前2年,震群呈条带状分布,中强震发生在震群条带上,震群时间和地点距中强震都是由远到近,时间跨度超1年,最远距离380km,中强震震级比震群高2~3级。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86 93 2119892 郭培兰,黄惠宁,李 莎,苏 珊 广西九塘井水位突变异常映震效能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3 通过收集、整理九塘井多年来观测资料,发现该井水位形态多次出现加速上升并溢出井口的突变异常,异常的出现与观测井周围200km范围4.5级左右地震的发生有较好对应关系。结合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观测环境、气象因素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认为九塘水位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区域应力应变过程,其突变异常的出现对桂西地区地震活动性研判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94 101 2098652 莫佩婵,袁 媛,文 翔,梁 飞,黄美丽,苏 珊 广西及邻区b值变化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4 基于广西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基于格点搜索的b值分析程序,对广西及邻区进行b值时空分析。b值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个b值显著变化区域,分别为广西中西部b值显著下降区和粤桂交界b值显著上升区,两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2019年靖西5.2级和2019年北流5.2级地震。计算这两个区域的b值时间变化情况:广西中西部地区在长时间b值下降的背景下,震前一年左右时间内出现b值显著的回升后快速降低转折,而后发生靖西5.2级地震,结合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相似的b值分析结果,认为该种b值变化特征具有显著前兆意义;粤桂交界区域2019年10月发生北流5.2级地震,发震前后b值上升态势不变,结合地下速度结构分析,认为北流地震具有明显的坚固体孕震特征,是b值升高异常的成因。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02 108 5161040 苏 珊,郭培兰 华南沿海地震带地震调制比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5 利用调制比扫描方法,对1970—2019年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中强震进行震前小震调制比全时空特征回溯性研究,分析区域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调制比高值异常对华南沿海地震带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调制比大于0.59且持续2个月则视为异常,高值异常空间尺度大于15000km2,中强震一般发生在异常开始2~15个月或异常消失1~10个月,震中位置大多在异常区域及周边120km范围内的区域,震级与调制比演化时间、空间特征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预测效能评估R=0.50,R0=0.27。通过震例回溯,调制比异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研判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09 116 30485047 张 慧<sup>1</sup>,谢小玲<sup>1</sup>,阎春恒<sup>2</sup>,王小娜<sup>3</sup>,黄章荣<sup>1</sup> 华南地区流动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6 2013年以来华南地区先后发生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MS4.8、2017年7月15日广西南丹MS4.0、2018年3月20日广东阳西ML4.2、2019年3月5日广东雷州ML4.1、2019年8月20日海南三亚MS4.2、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MS5.2、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MS5.2与2021年8月4日广西德保MS4.8等中强地震。通过系统梳理以上中强震例震前不同时空尺度流动重力变化特征,总结提炼地震孕育与重力变化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利用流动重力地震观测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的“时、空、强”定量依据。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多次4、5级左右地震震前出现局部重力场变化,且地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有关联的重力变化四象限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附近;华南地区4、5级左右地震前重力变化时变距和量级分析表明:震级为4级时,重力变化异常范围约100km,重力变化异常量级约40µGal,震级为5级时,重力变化异常范围约150km,重力变化异常量级约50µGal;目前流动重力观测多为1~2期/年的复测周期,未能对震前重力场演化过程进行较详细跟踪,在时间上流动重力以中期地震预测为主。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17 126 4925942 文 翔<sup>1</sup>,季灵运<sup>2</sup>,向 巍<sup>1</sup>,罗远鹏<sup>1</sup>,梁 飞<sup>1</sup>,李 砚<sup>1</sup>,柴现凡<sup>1</sup> 华南西部地区近期中强地震前定点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7 通过研究华南西部地区近期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梳理中强地震前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出现的异常特征,分析形变曲线异常变化特征与华南西部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趋势变化异常对华南西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区域内出现与自然环境和观测环境无关的趋势变化异常超过3个月,异常台站300km范围内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研究得到的认识对华南西部地区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以及地震趋势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27 136 2152296 黄惠宁,郭培兰,阎春恒,苏 珊,原永东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方法在台湾地区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8 基于台湾地区1977—2022年568次MW4.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其一致性参数应力张量方差Variance的空间分布及Misfit角的时序变化特征。结合台湾地区历史震例研究表明:台湾MS≥6.0地震多数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Variance的低值区或高低值的过渡区,发震时间多为Misfit角出现≤40°过程中的几天至几年尺度。此外,该方法在台湾中央山脉以东地区通过R值检验,最佳预测时间为150d,因此,在台湾中央山脉以东地区震情跟踪的中期预测指标中可推荐使用。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37 144 6823154 胡淑芳,袁丽文,李 强,黄艳丹 华南内陆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19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情跟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震前小震活动以增强—平静—发震为主,1970—2010年和2011—2021年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出现ML≥3.0和ML≥2.5地震集中增强,且至少发生一次ML≥4.0地震;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段是增强结束后6.5个月内,东南沿海地震带东段和右江地震带为19~33个月内;目标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区及周边地区;今后应加强华南内陆ML≥2.5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及其时空演化现象的跟踪研判。 2022年12月10 00:00 2022年04期 145 152 4910087 李 莎,袁 媛,阎春恒,向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