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课题(3JH-2021034,3JH-20220101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22Z01)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田平(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与分析研究工作。
E-mail:tianping87@163.com
1.广东省地震局,广州 510070;2.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70
1.Guangdong Earthquake Agency, Guangzhou 510070,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Technology , CEA , Guangzhou 510070, China
Waveform template matching;Earthquake detection;Earthquake catalog
DOI: 10.13512/j.hndz.2023.04.18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截流蓄水以来,水库区内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并在1962年触发了6.1级地震,成为华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为研究库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及发震机制,广东省地震局在新丰江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断加密测震台网,目前该地区的水平定位误差小于1千米,达到百米级别的定位能力[1]。水库区密集的测震台站可以高质量记录到区域内发生的大量小震微震事件,对这些地震活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精确分析,完善地震目录,有利于对新丰江地区的发震断层结构的精细探测、水库蓄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以及地震预测等方面研究工作的开展。
波形模板匹配(matched filter)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微震检测方法,该方法将模板地震的各分量波形与连续波形进行互相关计算,通过对互相关波形进行叠加来判断地震事件[2-4]。波形模板匹配方法对微弱的地震信号敏感,即使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也可以检测到震级极小的微震事件,广泛应用于地震前震、余震检测[5-8]、触发地震[9-10]以及非天然地震检测[11-12]等方面。Zhang等[13]基于波形模板匹配方法发展了匹配定位方法(Match and Locate,简称M&L方法),在相关波形叠加前考虑待检测事件与模板事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检测微震的同时,获取高精度的发震位置信息。Zhang等[14]利用该方法检测了日本Ontake火山2007和2014年两次喷发前的密集微震活动,得到30余倍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目录结果;马晓静等[15]将该方法应用于2014年6月河源地区的小震群事件研究中,结果显示模板检测到的地震事件数目相较于地震目录结果增加了一倍;王志伟等[16]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7月间重庆荣昌地区的微震进行检测与定位,将该地区地震目录的震级下限从ML 1.0降低至ML 0.3;Liu等[17]在匹配定位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GPU版本的匹配定位计算程序,显著地提高了模板匹配计算的速度;杜瑶等[18]在水库区爆破事件的检测研究中,发现匹配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进而提高对疑爆事件的识别率。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M&L方法检测新丰江河源地区的微震事件,通过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建立适合新丰江地区的微震模板事件库,实现对地震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的自动检测,将其应用于台网的地震目录完善工作。
M&L方法不需要假定待检测地震与模板地震发生在同一位置。该方法将各台站分量上记录的模板波形与包含潜在地震信号的连续波形进行互相关计算,在对相关波形进行叠加前,考虑待检测地震与模板地震发生位置之间的差异,在模板地震周围的三维空间进行网格搜索,计算模板地震与每个假定待检测地震位置之间的走时差,在此基础上对互相关波形进行走时矫正和叠加,计算叠加后的互相关波形中的平均互相关(Cross-Correlation,CC)系数和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 SNR)。
两个距离很近的地震波形之间的归一化互相关可表示为:
式(1)中, 分别表示两个波形信号, 表示震源到台站的距离,T表示所选取参考震相的窗长。
互相关系数与地震波形的相似度成正比,可以作为事件检测的阈值标准。但仅使用较低互相关系数作为阈值时,尽管可以增加检测事件的数量,同时也会极大提高了事件的误检概率;信噪比的引用可以对其进行约束,在较低阈值标准设定的情况下,检测到更多地震,同时避免增加误检概率。
M&L方法将平均互相关系数和信噪比二者联立作为地震事件的判断标准。当其值超过设定的相关系数阈值和信噪比阈值时,即判断为检测到地震事件。之后,根据所有台站三分量波形与参考事件波形的振幅比的中位数确定地震事件的震级。
2018—2019年期间,广东测震台网记录到新丰江地区发生的天然地震共2967件(图1),其中震级ML≤2.0的地震事件共2935件,震级ML≤1.0的地震事件共2625件,微震小震事件占新丰江地区地震事件总数的88%以上。
上述地震目录全部为人工浏览连续地震波形识别、编目得到,由于人工识别误差、震级未达到编目要求(ML<0.0)等原因,还存在大量微震事件未被记录在内。本研究将地震目录中的部分地震事件作为地震模板,检测2018—2019年间新丰江河源地区的地震事件,将其与人工地震目录结果比较,测试M&L方法在新丰江河源地区的适用性。
M&L方法的检测结果依赖于地震模板的丰富程度,无法利用有限的模板识别出所有的微震事件。地震模板的种类和数量越丰富,检测的结果越丰富越接近真实情况。相应地,模板的大量使用也极大增加计算时间,进而降低检测效率。在使用模板匹配检测方法时,一般将研究时间范围内的所有事件进行筛选作为地震模板,对连续波形进行扫描。新丰江库区地震数量较多,为测试在该地区模板检测的能力及效率,对使用的地震模板进行了人为震级筛选。最终确定选定2019年间新丰江河源地区(23.700°~23.766°N,114.57°~114.75°E),震级范围0.5≤ML≤1.0,共125条地震事件作为地震模板(图2中红点所示)。新丰江水库区测震台站较为密集,经过对台站数据的记录质量以及相对研究区域的位置分布,选取其中的10个台站(图4)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M&L方法受地壳速度模型影响较小,本文采用PREM速度模型[20],利用TauP工具包[23]计算理论震相到时。微震事件的判断阈值参考采用9倍背景平均相关系数。另外,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深度普遍较浅,深度分布比较集中,为提高检测效率,在地震检测中没有对震源深度进行搜索,固定深度为模板地震的深度。
图1 2018—2019年间新丰江地区地震目录Fig.1 Earthquake catalog in Xinfengjiang area from 2018 to 2019
图2 2018—2019年间利用模板检测得到的地震事件M-T分布结果Fig.2 M-T distribution results of earthquake events obtained by template detection from 2018 to 2019
图3 模板检测结果示例(最大震级为ML 3.08,发震时刻2018-07-25 08:53:45) Fig.3 Example of template detection results(the maximum magnitude is ML 3.08,which occurred at 08:53:45 2018-07-25)
通过对连续波形的模板匹配扫描,共检测到2018—2019年间新丰江河源地区的地震事件共2160条(图2),最大震级ML 3.08(图3),最小震级ML 0.8。对检测结果的震级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震级0.0≤ML≤1.0的微震事件共625条,占地震事件总数的28.9 %;震级ML<0.0的地震事件共1438条,占地震事件的66.5 %。检测到的地震事件在空间上分布在地震模板的发震位置附近。2018—2019年地震目录结果(图4)显示新丰江河源区域记录地震共1764件,震级0.0≤ML<0.5的微震事件共1163条,震级0.5≤ML≤1.0的微震事件共425条,震级1.0≤ML≤2.0的地震事件共159条,ML>2.0的地震事件17条。
图4 地震模板事件(红色)得到的模板匹配检测(蓝色)地震事件的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events(blue)from template matching detections obtained from seismic template events(red)
上述仅利用少量震级0.5≤ML≤1.0的地震模板,对2018-2019年间新丰江河源地区的地震事件的检测结果表明,地震模板事件全部被自检出,相关系数接近于1.0。将这些事件进行比较,发现检测结果的发震时刻和震级与编目结果具有较小的差异,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是,由于缺少2018年0.5≤ML≤1.0的地震模板,对2018年期间检测出的震级0.5≤ML≤1.0的地震事件仅92件,少于广东台网编目结果300条,M&L方法的检测结果受地震模板的丰富程度影响较大,仅利用部分模板无法对所有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上述的模板检测结果表明,M&L方法适用于新丰江水库区的微震检测,而且可以对检测到的微震事件进行定位以及震相标记,可将其应用于测震台网的地震编目工作中。在数字台网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软件部署,利用数字台网中心数据处理软件系统JOPENS[21-22]获取地震事件以及连续波形,实时扩充地震模板库,并且对其调用在连续波形上自动进行微震检测,达到完善地震目录的目的。
根据M&L模板匹配计算程序的处理流程(图5),为达到对地震波形的自动检测的要求,需要改进的主要部分为流程中最主要的输入部分:即“连续波形”和“地震模板”。
图5 模板检测程序的流程Fig.5 Process of template detection program
对于“连续波形”部分,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获取到连续波形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格式转换,完成波形的拼接、滤波以及降采样等数据处理工作。我们利用JOPENS的数据导出功能,将其设置为定时将新入库的连续波形数据导出为seed文件,保存在台网中心服务器端。检测程序部署在信息中心机群,利用脚本从台网中心服务器下载波形数据seed文件,并自动将其转换为sac格式数据文件;对连续波形进行1~20 Hz的滤波以及降采样处理工作,统一命名放置于M&L检测程序内部的Trace目录,每日对其进行更新。
对于“检测模板”部分,台网编目报告的地震事件seed文件以及地震目录catalog文件经数据处理系统导出上传至中心机群,放置于目标目录下。系统定时在该目录下进行搜索,发现地震事件seed文件并将其转换为sac格式数据文件,对事件波形进行1-20 Hz的滤波以及降采样处理,保证与连续波形数据格式相同。经上得到的新的地震模板文件,统一命名放置于M&L检测程序内部的Template目录,实时对地震模板库进行更新。
上述利用震级范围0.5≤ML≤1.0的地震模板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仅利用部分地震模板不能检测出潜在的所有地震,地震模板的丰富程度对检测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保证检测效率的同时,为了检测尽量多的微震事件,在部署自动检测软件中,将待检测长度为24小时的连续波形包括其前24小时以及后24小时,共72小时内台网编目的所有地震事件作为模板,对连续波形进行检测。若此时间段内不存在地震事件,自动将调取时间范围进行延长;另一方面,系统也可随时根据需要调用数据库中的其他地震模板,以保证充足的地震模板进行微震检测。自相关系数阈值等参数设置采用与上文相同设置。
基于对程序的上述配置,重新检验其在新丰江地区地震检测中的适用性。2023年2月11日10时41分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了M 4.3地震,震后发生一系列余震,广东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编目结果显示,截至2月12日0时,共记录到该地区余震171件,其中,0≤ML<1.0,143件;1.0≤ML<2.0,23件;ML≥2.0,5件;最大余震ML 3.4。
利用上述改进的程序配置,对其在该时间段内对连续波形的自动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2月12日0时,自动检测配置共检测到河源M 4.3地震的余震265件,与人工余震目录相比,新检测到的地震事件中,有15件事件的震级在ML 0.0左右,最大的检测震级为ML 0.64;其余震级均在ML<0.0(图6),最小的震级为ML-0.65。
地震目录记录的171件地震事件,共检测出其中的167件,经人工对波形校对发现,未检测出的4件地震事件均为双震事件,震级在0≤ML<1.0范围。通过对模板的检查发现,双震中的两起事件发生间隔时间过短(图7),生成的模板同时包含了两起事件,在连续波形计算过程中对另一事件无法检测,导致对双震事件的检测失效。
将地震模板中被重新检测出中被地震目录收录的167件地震事件的发震时刻、震级与人工结果进行比较(图8),发现大部分震级与人工编目的震级结果相近,差值一般小于ML 0.5;发震时刻与人工编目的发震结果相近,差值小于1.0 s。
图6 检测出的地震事件(ML 0.37) Fig.6 One detected earthquake event with magnitude of ML0.37
图7 未检测出的双震事件Fig.7 Undetected double-earthquake event
图8 编目报告与检测结果中同事件的震级(a)与发震时刻(b)的差值统计比较Fig.8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gnitude(a)and the occurrence time(b)of the same event in the catalog report 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利用上述配置对河源M 4.3的余震自动检测结果显示,多个双震事件没能被扫描识别出来。经过对地震目录的分析,发现这几次双震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很短,普遍在2s以内。由于系统的配置未对地震事件进行筛选,全部处理为地震模板并应用于模板匹配,导致部分单个地震模板内包含了多次地震事件。在对波形进行扫描时,直接将其与连续波形进行滑动互相关并输出匹配结果,当双震的震级差比较大时,输出为扫描时间窗内震级较大的地震事件。
在利用M&L方法进行匹配定位时,一般需要对地震模板进行筛选,尤其是多个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间隔较近,前一事件的s震相淹没在后一事件更大的p震相中的情况。尽管在处理地震模板时,可以控制地震模板的波形长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另一事件的影响,但这也可能导致其他地震模板的长度过短,不能包含所有必需的震相信息;另外,双震事件作为模板也将导致检测出的事件的定位结果和震级产生较大的误差,双震以及多地震事件不适合作为地震模板进行匹配定位检测。在对地震模板库进行自动更新,需结合地震目录,剔除使用发震间隔较近、且发震位置也较近的地震事件。
本文与前人[15]在新丰江河源地区的微震检测中,对于平均互相关系数的参数设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微震的检测结果数量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研究区域,需要对研究区域内拟使用的地震模板进行自检来估计平均背景相关系数,以此确定检测标准。数字台网中心利用M&L方法对不同区域的微震进行检测时,需要重新确定检测标准以保证检测质量。
M&L方法在地震模板处理中,利用TauP工具包[23]根据给定地壳速度模型标记理论震相信息截取地震模板。通过计算模板事件与待检测事件的可能位置在同一台站上的走时差来进行定位计算,对模型的依赖较小。本文利用PREM模型生成的地震模板,发现其震相标注与实际震相的到时差异较大,这对于检测微震以及对其进行定位的结果没有影响。但是,地震目录包含精确的震相标记信息,可以利用这些震相信息替代理论到时标记,对地震模板进行截取、标记处理,在匹配定位检测的同时,输出比较准确的震相信息,更加适合地震编目的完善工作。
另外, M&L 程序已经发布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版本,该程序的计算速度提高到M&L程序的4.5倍,同时在地震模板的各分量波形上引入权重系数显著提高检测结果的稳定性[13]。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地震模板过多导致的检测效率过低的问题,适合台网处理大量微震检测工作。
本文利用匹配定位M&L方法,通过对匹配定位程序与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配置和参数设置,在新丰江河源地区建立地震模板数据库,进行微震事件自动检测,并对河源M 4.3地震震后余震的自动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新丰江地区,存在有大量未被记录的微震事件,匹配定位方法可以准确地对这些事件进行检测以及定位;
(2)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将数据库内的地震事件自动转换为地震模板,建立新丰江地区的地震模板库并对其进行实时扩充,方便在微震检测中进行调用;
(3)根据对匹配定位程序的配置和参数设置,检测出河源M4.3地震震后大量ML<0.0的地震事件,可以达到完善地震目录的要求。
致谢:感谢张淼博士提供地震模板匹配程序(Match and Locate),本文部分图件使用 GMT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