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效能力明显高于大理月溪井
与大理月溪井相比,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明显高于大理月溪井。主要体现在:
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数量多、响应幅度大,自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以来的30年中对27次地震有明显的同震响应,响应幅度达10 cm以上的为16次,最大可达57.1 cm
3.2 井孔含水层地质时代和岩性可能是影响井水位同震响应的主要因素
目前认为井水位同震响应是地震波传播中沿途井孔含水层发生应变引起变化,地震波引起水位变化即含水层内孔隙介质体膨胀的结果,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表2 思茅大寨井和大理月溪井水位同震响应一览表Table 2 List of coseismal response of water level of Dazhai well and Yuexi well
从地震波作用的角度,地震波作用与岩石密度有关。无论地震波的P波还是S波的传播速度都与传播介质密度(p)有关[9]:
式中Vp为纵波波速,Vs为横波波速,ρ为岩石密度,μ为岩石刚度,K为体模量。
井孔岩石是由岩石骨架和流动的孔隙流体组成的二相体,由孔隙和骨架构成。不同种类岩石和不同岩性的岩石密度不同[9],其中沉积岩是1.2~3.0 g/cm3、岩浆岩是2.6~3.5 g/cm3,变质岩是2.4~3.1 g/cm3,砂岩密度是2.1~2.5 g/cm3、干沙土密度是1.4~1.7 g/cm3。岩石密度除取决于岩石种类和岩性外,还与岩石形成的年代有关,形成时代越早,成岩作用越长,岩石密度就越大,即新生代岩石密度<中生代岩石密度<古生代岩石密度。因此,不同地质时代和岩性的井孔含水层由于岩石密度变化可以影响地震波作用[10]。岩石时代越老、密度越大,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越慢,地震波作用于岩体的时间就越长,引起的含水层内孔隙介质体积膨胀就应越大。
从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角度,地震波作用和井孔含水层特性是决定井水位同震响应的两个关键因素。地震波作用改变地下水文系统,其中包括井水位急剧变化。同时地震波作用可以增加岩石的渗透性。地震波的可透性与岩石的渗透性的关系为[11]:
式中K为岩石的渗透率,μ为动力粘粘滞度,ρ为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d为含水层厚度,T为地震波的可透性。
Jean E.Elkhoury的关系表明,地震波的可透性(T)和含水层有关,与含水层厚度(d)呈正比。
根据向阳等[12],地震波作用下含水层孔隙压力波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幅度(h)与地表垂向运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幅度(s)之比(R)关系为:
式中Ew为水的弹性模量, ρ为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n为含水层孔隙度,υ和τ分别为地震波的波速和周期。
这个关系说明地震波作用下含水层孔隙压力波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幅度与含水层孔隙度和地震波速应呈反比关系。
岩石密度和孔隙率是描述岩石特性的重要指标,二者间具有密切联系,具有相同孔隙类型优势的岩石密度随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13]。不同岩性的岩石密度和孔隙度是不同[9],因此,岩石孔隙度与岩石形成的地质时代关系则与岩石密度相反,即新生代岩石孔隙度>中生代岩石孔隙度>古生代岩石孔隙度。
含水层岩石密度和孔隙率影响含水层导水性。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响应与其导水系数有关,导水系数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对地震波的响应性也就越好,基岩含水层导水系数明显大于松散含水层[13]。
综上所述,地震波作用是井孔水位同震响应主导因素,而地震波的传播与岩石密度有关。地震波作用下的井孔含水层响应,是井水位同震响应的结果,而井孔含水层的响应与井孔含水层的含水性有关,含水层岩石孔隙度又决定了井孔含水层的含水性。
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效能力明显高于大理月溪井,主要原因是思茅大寨井与大理月溪井含水层因地质年代和岩性的明显差异导致的含水层密度和孔隙度差异引起。思茅大寨井含水层为中生界白垩系砂岩,大理月溪井含水层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砂砾层,二者密度和孔隙度差异明显。前者结构致密、孔隙率小,有利于地震波传播导致水层孔隙压力波动,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强。后者岩体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地震波传播导致水层孔隙压力波动能力也就相对弱,水位同震响应能力相应也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