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重点专项)(2018QJGJ01)
作者简介:何萍(197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应急及地震灾害研究。E-mail:153880563@qq.com.
(Guangdong Earthquake Agency , Guangzhou 510070 , China)
Earthquake; New Media; Emergency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DOI: 10.13512/j.hndz.2020.02.09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快速发展给震后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正面引导震后的网络舆情,成为地震应急期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拟通过对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后的各类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总结当时的舆情引导处置工作,以期给今后的工作一些启示和思考。
In recent year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network media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to the post-earthquake science popularization,emergency rescue and others. How to gui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has become serious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and solved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period.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on all kinds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after the Beiliu-Huazhou MS5.2 earthquake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xi and Guangdong,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and gives some inspiration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disposal for the future.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媒体具有的便捷、开放、匿名和虚拟等特征,各类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广泛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使其日益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逐渐演化成突发事件扩散、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1-2]。地震作为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因此每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无一例地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3-6]。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也给震后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成为众多防震减灾事业工作者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后的各类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总结当时的舆情引导、平息处置过程,以期给今后的工作一些启示和思考[7]。
2019年10月12日22时55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北纬22.18° ,东经110.51°)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截至当年10月14日统计,地震造成广西、广东2省(自治区)2市600余人受灾;1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8]。
图1 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图
Fig.1 Epicenter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Beiliu-Huazhou MS5.2 Earthquake in Guangxi Province
广西省玉林市北流市59人受灾,8户26间房屋一般损坏。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500余人受灾,24人紧急转移安置;1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地震发生在广西与广东交界地区,由于近二十年来,广东从未遭受过震感如此强烈,有感范围如此之大的地震,震后24 h里引起了网民的热议,甚至一度在微信朋友圈中出现要发生更大地震的谣言,造成地震当天震感强烈地区近十几万民众不敢继续回家睡觉。通过我局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的及时跟踪引导下,大量正面宣传引导后,才把此次地震事件的网络舆情影响降至最小,避免了潜在的群体事件发生。
由于网络舆情话题热度与信息数量呈正相关,本文通过对2019年10月12日22:00~2019年10月13日23:59期间采集到的与此次地震相关234 029条信息(数据来源于新浪舆情通数据统计平台)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网络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网站、外媒、论坛、微博、博客等。
虽然此次地震发生在深夜,但震后网络媒体以及公众对地震的关注度极高,信息量在震后迅速增长,呈现出“几”字形的曲线分布形态,如图2所示。舆情扩散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 h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上午,出于对前一天出现的地震谣言的议论,信息传播量再次达到小高潮,随后转入下降趋势。由于该地震对灾区造成的影响较小,在震后14 h以后,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呈现出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
从舆情传播地域看,信息传播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广西,这两个省是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大的省份(图3)。其次是北京地区,中东部城市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也较大,中西部城市相对较少。除去地震发生地的影响因素外,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受当地人口稠密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从舆情信息的发布途径来源看(图4),通过微博发布及转发的相关信息大约占87.87% ,客户端发布的信息占比约为7.23%,微信媒体发布的信息占比约为1.71%,论坛约占1.05% ,网站约占1%。
图3 地震相关信息传播地域分布统计图
Fig.3 Statistical map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relate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在震后2个半小时里出现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以表1的形式给出。震后转载量最大的信息是此次地震的三要素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在新浪微博、微博头条以及人民微博中首发随后以极快的速度被其它媒体转载,转载量合计为59 217次;其次是出现的“广西大学一位宿舍管理员在宿舍长群中安抚学生让学生及时安全撤离”信息,被转载量为4994次。“中国消防”新浪微博 发布的“玉林北流市消防救援中队正在赶往震中现场”信息被转载3788次。从转载的信息内容分析,地震发生后,各大网络媒体都是转发正面且较积极的信息为主。
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主要媒体发布的信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地震三要素信息及时发布转载,这类信息大约占65%; 二是关注地震后是否有更大地震发生,比如人民威评:专家分析广西玉林5.2级地震:再发生强震可能性不大; 这类信息大约占15% ,绝大部分媒体转载的都是地震部门相关专家接受采访的正面信息。三是“余震造谣者被抓”的评论信息大约占15% ; 四是为广西玉林地震中灾区人民的祈福信息大约占5%。
网友的留言回贴,观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应地震对当地的影响,大部分是回应震时当地的震感情况,此类信息约占67%; 二是回应知乎发文“如何看待10月13日晚10点在广西玉林北流发生的5.2级地震?”约占16%; 三是对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和广东省地震局关于玉林地震的通告关注占12% ;四是对地震造谣者的关注占5%。
针对这次地震网络舆情事件,围绕舆情发生的三个阶段,广东省地震局主要进行了以下引导处置工作:
地震发生后在广东省地震局的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三要素信息。同时工作人员通过新浪舆情通监控平台实时动态了解、监控网络舆情导向。通过对网民留言信息的深入分析,勾勒出此次地震在广东的有感范围,震感分布情况,结合地震灾害预评估软件的产出,可以初步快速得到此次地震对广东的影响范围及破坏程度,为广东省地震局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打下基础。
图5 通过网络舆情监控获得的此次地震中广东受影响情况
Fig.5 The impact area of the earthquake in Guangdong Province obtained through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随着网民对“广西大学宿管工作人员地震避险时的表现”热议而出现一个舆情信息量上升的小高潮,公众话题开始关注震时应急避险正确方法。工作人员在发现后,立刻意识到这是开展正面科普的好时机,立即利用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地震应急避险常识。
地震发生后一小时随即出现了“今晚凌晨2点43分至45分将有更大地震发生”的地震谣言,谣言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快速传播的。谣言的内容是在地震速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加工,落款署名为“中国地震网” ,如图5所示。由于广东省地震局当部署的舆情监控软件平台只能监控除微信之外的全网信息,刚开始,工作人员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搜索到谣言信息。但随着越来越多湛江及茂名市的村民通过12322防震减灾热线及广东省地震局公开的值班电话,询问微信朋友圈热传的“将要发生更大地震”信息是否属实,工作人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打电话的村民反映很多村民因为害怕为此都不敢回家,全部聚集于户外。
此时已到午夜,为了让村民安心,除了对来电村民进行辟谣劝解外,为了尽快地消除谣言对社会的影响,防止势态的进一步发展,我局工作人员一方面立即报警反映问题,另一方面迅速联合当地地震管理部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了解情况。经过多方协调,最后通过当地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特定人群定向发送相关权威信息二十多万条,同时联合电视新闻媒体,以及在广东省地震局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权威发布“地震防忽悠指南”,提高公众的地震谣言辩识力。
10月13日凌晨5时广西平南县警方将谣言散布人员抓获,13日上午网络空间重新掀起对此次地震关注,出现对谣言散布者热议的信息小高潮。广东省地震局趁机主动联合网络主流新闻媒体、电视新闻媒体,通过专家采访及发布通告的形式,再次向公众权威发布此次地震相关正面信息,至13日晚,针对这次地震的网络舆情事件趋于平静。
(1)不可忽视少震地区有感及中小地震应急宣传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地震灾害事件一直是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因地震具有的突发性及不可预报特点,人们往往具有恐震心理,在历史少震区如果突然发生震感强烈的地震或接边发生有感小震群时,极易引起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地网络舆情焦点。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广东境内发生的有感地震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地民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 2019年广州地区小震群事件,曾引起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广东省地震局通过大量的新闻宣传引导工作,对民众关心的话题采取正面回应,舆情才逐渐平息。因此,防震减灾工作人员应同样重视有感及中小地震震后的应急宣传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同时利用地震事件的影响契机,加大地震科普宣传力度,进而提高民众的地震灾害应急应对能力。
(2)有效可靠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处理引导舆情信息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和主宰的格局,推动着信息传播主体从组织化、集团化向分散化、个体化的转变,开启了一个话语权的平民时代[9]。网络舆情成为了民意主要的依据和来源,是民意的映像。在当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有效即时的舆情回应也已成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网络信息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评估系统平台成为处理引导舆情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设置有效的检索主题词实时对全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监控和分析,从而让工作人员较轻松地即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的最新动态,发现问题所在,随后才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快速合理引导舆情,掌握最好的回应时机。
(3)大力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人才。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发展给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及内容带来重大变革。公众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对官方网站。而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具有自主化、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与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往传统说教式的宣传已不太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或者说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了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提升防震减灾管理部门应急科普宣传能力,急需大力培养适应自媒体时代发展的宣传人才。这类人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防震减灾专业素养外,热爱本职工作,还应能适应并善于应用自媒体宣传媒介,创造出面向不同社会阶层让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作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