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城乡空间利用形态分维计算
形态分维是对城乡利用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有助于深入理解城乡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城乡空间类型,通过计算和分析空间利用形态的分形维数,可以了解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形状的复杂性和空间结构的演变[8]。“三生”用地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城乡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乡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通过明确各类土地的功能定位和利用方式,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生”用地分类依据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将城乡空间划分为三大类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这种分类方法旨在全面考虑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支撑作用。
当前城乡空间格局主要为“三生”分类,其中,以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一级地类[9],并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地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三生”空间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根据城乡“三生”空间的转移特征,可以确定不同空间类型的比重变化,并通过对三级地类进行编码,可计算第i个三级空间类型对整体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公式为:
式(1)中,n三级地类数量,本文取n=21;f0表示空间地类的最小累积阻力值;u1表示调整参数;Vk表示决策变量。
将三级地类对空间规划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级,结合各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求取斑块面积[10],即:
式(2)中, qj表示第j个斑块的综合容积率; h 0表示综合建筑密度;αs表示三级地类占总评价单元的比例。
进而可以斑块周长确定城乡空间利用的形态分维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 kp表示斑块周长; d 0表示常数,与具体斑块或区域特性有关;jp表示计算矩阵。
基于城乡“三生”空间分类原理,计算三级地类对空间规划的整体重要性,结合空间斑块面积确定城乡空间利用的形态分维数,为接下来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模型提供有利条件。
1.2 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模型
为实现城乡区域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具体化和量化表达,本文设立生态安全最高、空间规划费用最小和空间协调度最大3个目标,在研究区域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最优时空尺度下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模型。在多数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生态安全作为规划的首要目标,符合研究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利于推动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城乡空间规划的首要任务。通过设立生态安全最高这一目标,可以确保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区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规划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将空间规划费用最小作为规划目标之一,符合研究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利于推动研究区城乡空间规划的高效实施。通过设立空间规划费用最小这一目标,可以在规划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划效率,降低规划成本。这有利于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研究区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将空间协调度最大作为规划目标之一,符合研究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利于推动研究区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发展。空间协调度是衡量城乡空间规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设立空间协调度最大这一目标,可以在规划过程中注重城乡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功能互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空间规划不仅关注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需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11]。因此,在城乡空间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确保城乡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平衡。生态安全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式(4)中, H表示各地类h表示面积; fh表示生产型土地面积;ws表示空间利用的形态分维数;g1表示区域生态承载力。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城乡空间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以确保规划策略在经济上可行和高效[12]。空间规划成本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min g 2 =w s ( c 1 + c 2 + c 3 )(5)
式(5)中,c1、c2、c3分别表示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
空间协调度可以确保空间中各种规划要素的协调和统一,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13]。空间规划协调度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式(6)中,L表示空间单元个数;X表示与目标单元相邻的空间单元个数;Mij表示第l个空间单元与第x个空间单元的协调度。
对上述各目标函数设计约束条件,表达式为:
式(7)中, y pq表示每个利用空间单元(p , q) 上只存在一种利用类型,为基本栅格约束[14];bs表示邻域内建设单元用地不得小于2,为空间紧凑性约束;s′、s分别表示规划后和规划前的空间总面积,为空间布局约束[15]。
将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进行叠加拟合,构建城乡空间规划模型,即:
G=β1 g1 - β2 g2 + β3 g3(8)
式(8)中,β1、β2、β3分别表示各目标函数对应的权重;G表示空间规划模型。
进一步采用优化算法求解模型,从而得到全局最优解,输出空间规划策略。
1.3 基于多智能体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由于上述建立的空间规划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用的方法求解得到的结果一般为局部最优解,无法满足约束条件。因此,本文采用多智能体粒子群算法对模型求解,通过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各智能体之间将自身状态信息进行交互,同时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下,每个粒子找到最优适应度来实现优化目标[16]。其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利用多智能体系统构建a×a的网格结构,网格的总数与空间单元和粒子数目相等。且每个空间单元对应一个智能体[17],则粒子的初始适应度值为:
fm =a×jp×αn(9)
式(9)中, jp表示智能体坐标; αn表示离散系数。
通过多智能体的自学习机制对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进行更新,由此得到具有最佳位置和速度的粒子的适应度值[18],即:
f ′m =zs×fm/vm(10)
式(1 0)中, zs表示变量维数; vm表示映射系数。
图1 基于多智能体粒子群算法的空间规划模型求解流程Fig.1 Solution flow of spatial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multi-agent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结合多智能体的遍历性与随机性,在局部最优解周围生成候选粒子,并进行混沌搜索,进而得到全局最佳适应度值,公式为:
F=f ′m×nb×ct(11)
式(1 1)中, nb表示第b个混沌变量; ct表示当前迭代次数。
当此时算法的搜索精度与预设值ε一致,则输出全局最优解,得到空间规划策略;否则更新粒子位置与速度,继续运算,由此实现城乡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