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课题(3JH-202401005);广东省地震局青年地震科研基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GDDZZ202306)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梁明(1991-),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研究工作。E-mail:lm1324308612@163.com
通信作者:熊成(199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及地壳结构探测研究。E-mail:xiongcheng15@mails.ucas.ac.cn
1.广东省地震局,广州 510070;2.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70
1.Guangdong Earthquake Agency, Guangzhou 510070,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Technology , CEA , Guangzhou 510070, China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Early warning result analysis;Work flow
DOI: 10.13512/j.hndz.2024.03.16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根据震中附近的地震台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预警信息。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重大基础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可以实施紧急处置,公众可以紧急避险,从而达到减少损失,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目的。地震预警系统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墨西哥、美国、中国台湾地区)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1-5]。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且强烈,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尽早建立一套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尤为重要,也十分迫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5年立项,历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阶段,于2018年7月全面启动实施建设,综合考虑历史地震灾害分布、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将我国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萨及周边等5个地区建设成为预警重点区,其它区域建设为预警一般区[6-7],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全国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区秒级地震预警。广东省地震局负责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建设1172个台站,包括一般站900个、基本站201个、基准站71个;建设一个省级预警中心和一个国家预警备份中心。2022年,地震预警系统初步建成并进入内部测试运行阶段,经过多次升级后,预警系统能够稳定运行。2023年,项目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在10月份通过竣工验收,随后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
2024年1月,广东地震预警系统正式对外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作为预警重点区之一,该系统在预警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被赋予了较高的标准,要避免出现误报、错报和漏报。为此,广东地震台监测预警室成立了预警结果分析小组,通过对预警系统产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降低预警系统误报、错报和漏报的风险。2023年,广东地区共发生M3.0以上地震11次,本文首先对M3.0以上地震的预警结果产出情况进行总结;然后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报结果为准,对预警用时、震中偏差及震级偏差等方面表现异常的预警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对预警分析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为预警结果分析小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导,也为其他省局建立相关业务提供经验。
广东地震预警处理系统主要由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超快速报与预警系统(简称JEEW系统)和福建省地震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简称EEW系统)组成。JEEW系统和EEW系统是两个独立的预警处理软件,两套系统可以实时接收基准站、基本站以及一般站的波形数据,对预警区内满足震级大于等于3.0且参与定位台站数大于等于4的地震事件的预警结果进行产出。JEEW系统是在JOPENS地震自动速报系统的基础上研发的[8]。该系统利用多个台站接收到的地震初至波信号,采用STA/LTA算法检查震相触发,AIC算法精确拾取到震相到时,通过“着未着”算法快速分析多个台站震相到时,从而准确确定发震时刻和位置,利用P波一定时长的最大振幅和台站震中距等参数估算地震震级[7-10]。EEW系统是基于马强等[11-12]研究的震相检测方法和事件关联技术,实现地震事件的快速判定;从检测到第一个台站P波到时开始,随着触发台站数量的增多,持续渐进式进行时间判定、地震定位[13];利用P波初始记录后每秒数据持续估算地震震级[14-16]。
预警事件的最终发布由预警融合决策系统完成,分为一级(国家级)融合决策系统和二级(省级)融合决策系统。二级融合决策系统会根据台间距走时残差、空隙角、震级等指标对JEEW和EEW两套预警系统结果进行融合优选,产出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并对择优结果进行超时不报和类属地原则等判断,决定是否将融合决策结果上报到一级融合决策系统。一级融合决策系统实时汇集多个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同样根据台间距走时残差、空隙角、震级等指标对结果进行融合择优,根据属地化预警结果优先等原则产出全国统一的融合决策结果,并在满足同时有两个二级结果且两个结果中有两套预警系统结果的条件下进行发布。多结果融合决策策略中震中参数选优条件是:空隙角小于等于180°的情况下,选前5个台分别计算各结果平均震中距,取与最小平均震中距偏差在30%以内且定位台站数多的结果;空隙角大于180°的情况下,选空隙角最小的结果;震级选优条件是:最大震级与最小震级偏差小于1的情况下选用最大震级;大于1的情况下选用平均震级。预警系统产出结果中,前20个震相的台间距走时残差之和大于20时,该结果不参与融合决策[17-18]。
通过同时部署多套预警处理系统,能够提高预警系统运行及产出的稳定性,并减少误报、漏报和错报的情况发生。此外,结合融合决策系统制定的多种策略,进一步确保了预警结果的唯一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东台网人工速报M3.0以上地震事件有11次。其中,预警重点区地震事件有8次,预警一般区地震事件有3次,地震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预警处理系统对11次地震事件的详细产出情况见表1。表1中,震级偏差为预警震级减去正式报震级,总用时为预警结果发布时间减去正式报的发震时刻。从表1中可以看出,JEEW系统对其中10次地震有产出结果,1次地震未产出结果;EEW系统对所有地震均有产出结果;融合决策系统对其中10次地震有发布结果,1次地震未发布结果。对于广东预警重点区地震,系统均在10 s内发出首报预警信息,最快为2023年11月4日19时24分的广东恩平M4.3地震,用时4.4 s,预警首报的平均用时为6.0 s。预警首报震中位置和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正式报结果相差较小,震中位置偏差均在5 km以内,震级偏差均在1.0以内。对于广东预警一般区地震,预警首报用时相对较长,平均用时为17.0 s。预警首报震级与正式报结果基本一致,但震中位置与正式报结果相差较大。
根据李同林等[7]的研究,JEEW系统或EEW系统的理论处理时间可由下式求取:
T=T1+T2+T3+T4+T5(1)
式(1)中,T为理论处理时间,T1为P波到达首台时间,T2为台站数据打包时间,取为0.5 s,T3为数据传输延迟时间,取为1 s,T4为中心数据处理时间,取为0.1 s,T5为所用数据的P波窗窗长,首报一般采用3s长度P波数据。因本文计算的是最终发布预警首报的理论时间,需要考虑融合决策系统所用的时间,所以在式(1)的基础上,将其修改为:
T=T1+T2+T3+T4+T5+T6(2)
式(2)中,T6为融合决策系统所用时间,其他参数的定义与式(1)相同。欧阳龙斌等[17]分析了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12月18日国内M3.0以上共计609个地震的预警融合决策首报结果,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震融合决策系统总用时在0.3 s以内。因此,在本文中T6取为0.3 s。
图1 广东地震预警网台站与M3.0以上地震事件分布情况Fig.1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network stations and earthquakes with M≥3.0 in Guangdong
表1 2023年M3.0以上地震事件预警结果产出情况Table 1 Early warning results for earthquakes with M≥3.0 in 2023
根据公式(2),本文对上述11次地震事件的理论预警首报发布时间进行了计算,详细的计算结果见表1。通过对比理论用时与总用时,发现在11次地震事件中,有8次地震事件的预警首报总用时比理论用时快,而另外3次地震事件的预警首报总用时则要比理论用时慢。对于2次广东三水地震,实际总用时与理论用时的偏差较小,均在2s以内。考虑到传播介质、场地条件等导致的P波传播速度差异、台站布局以及台站观测数据质量等因素,该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对于北部湾M5.0地震,总用时与理论用时偏差较大,达到了11.2 s。该地震位于海域,属于网缘地震。台站分布不均匀且相对稀疏,可使用的台站距离震中较远,最近台(GX/WAD)距离震中大约35 km,其他参与定位台站均位于70 km之外。这种情况增加了JEEW系统与EEW系统在地震定位处理方面的时间,从而导致预警发布的总用时较长。
理论上,在预警首报发布后,随着时间、参与计算台站数量的增加,预警结果会越来越好,震中位置以及震级偏差会越来越小。但是在表1中我们看到个别地震,如2023年6月24日3时7分发生的北部湾M5.0地震,随着时间和参与计算台站数量的增加,震中位置偏差会越来越大。针对上述震中位置及震级偏差表现异常的预警结果本文进行了分析。
对于北部湾发生的M5.0地震,融合决策系统共发布了3次预警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震级偏差从0.1增至0.6。震级偏差虽然在增大,但均在1.0以内,在允许范围内,故在此不做分析。震中位置偏差从3.3 km增至48 km,变化幅度较大。图2给出了北部湾M5.0地震3次预警结果参与定位的台站分布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到,第3次预警结果偏差较大的原因之一为距离震中最近的GX/WAD台未参与到地震定位中。虽然参与定位的台站数量在增加,但缺少最近台的约束,使台站对震中的包围变得更差,从而导致地震定位的准确性降低。通过比较预警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与人工分析的震相,发现部分震中距超过130 km的台站(如GD/GL004、 GD/GS002、 HI/AX001、 HI/CC002台等)初至震相拾取偏差较大,错误地将Pn震相标在了Pg震相的位置,导致最终定位结果偏差较大。
图2 北部湾M5.0地震3次预警结果参与定位的台站分布情况Fig.2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involved in location of three early warning results of Beibu Gulf M5.0 earthquake
对于广东东源发生的M3.7地震,融合决策系统共发布了4次预警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与其他几报预警结果相比,第2报预警结果表现异常,其震中位置偏差与震级偏差明显增大。通过比较预警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与人工分析的震相,发现GD/P2512台的P波初至震相拾取错误,将P震相拾取到了S震相位置,造成了震中位置出现较大的偏差。图3给出了广东东源M3.7地震前3次预警结果参与定位的台站分布情况,图中数字表示该台站产出的预警震级。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2报预警结果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是两个一般站(P2515和P2512)产出震级较大影响了最终结果。一般站是建设在铁塔基站的地面上而非基岩上,对地震波振幅的放大作用要大于基岩场地;此外,预警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未对此放大效应进行校正,导致最终一般站测定的震级偏大。
广东南澳海域M5.0地震的首报预警结果震中位置偏差很大,达到23.4 km(表1)。分析原因主要是此次地震位于预警一般区,属于网缘地震。参与定位的9个台站全部位于震中北西侧,且距离震中较远(最近台距离震中约31 km),空隙角较大;部分信噪比相对较低的台站(如FJ/E6620台)震相拾取存在偏差,这些因素导致第1次预警结果震中位置偏差很大。之后,随着更多台站参与定位,空隙角相对变小,对震中位置的约束性增强,预警结果则变得更准确。
预警结果的漏报会对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JEEW系统、EEW系统以及融合决策系统的漏报进行分析,查找具体原因。对于广东三水M3.2地震,JEEW系统未能对其预警结果进行产出(表1)。通过查看系统运行日志,发现是流服务用户JEEW异常退出导致的。由于当时预警系统处于内部测试运行阶段,相关系统运行监控软件以及制度尚不完善,值班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这一异常情况,从而造成了JEEW系统的漏报。对于广东麻章区海域M3.1地震,融合决策系统未能发布其预警结果(表1)。经查看一级融合决策系统,发现系统已经利用国家预警备份中心的二级结果(ZB)和广东省预警中心的二级结果(GD)融合了最终结果,融合后的震级为M3.4。对广东预警中心而言,当融合后的预警结果震级大于等于M3.5时,才会对其进行发布。此次地震最终融合震级未达到发布标准,因此未能发布。
图3 广东东源M3.4地震前3次预警结果参与定位的台站分布情况Fig.3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involved in location of three early warning results of M3.4 earthquake in Dongyuan, Guangdong
通过上述对2023年预警系统产出情况的分析总结,本文对预警结果分析业务流程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梳理后的流程如图4所示。当地震预警处理系统产出预警结果后,从一级融合决策系统是否正常发布、JEEW系统或EEW系统是否正常产出、预警结果用时、震中位置偏差以及震级偏差是否异常这5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地震预警与以“准”为特征的传统地震速报有所区别,故在设定地震震中位置及震级偏差异常判断条件时,适当地放宽了标准。5个方面出现异常时的分析方向,可能导致的原因在图4中也已列出。通过该流程,可以确保今后预警结果分析工作能够较为全面、有序和高效地进行。
图4 预警结果分析业务流程图Fig.4 Early warning result analysis work flow
地震预警产出每延迟1 s,地震产生的破坏性S波就会传播约3.5 km,预警盲区半径也会增加3.5 km。为了将预警盲区的范围控制在最小,地震预警系统应尽可能快地产出预警结果并发布。张建勇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预警重点区地震预警平均首报用时约震后7 s,全国预警一般区平均首报用时约震后10~30 s。广东预警重点区平均首报用时为震后6.0 s,预警一般区平均首报用时为震后17.0 s,符合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广东地震预警网预警结果处理较为快速,用时满足时效性要求。
理想的地震预警效果是在最短的时间发布最准确的地震信息。但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在时效性与准确性之间存在矛盾,地震预警系统在短时间内产出的震中位置以及震级会与实际有所偏差。整体而言,广东地震预警网预警结果的震中位置以及震级偏差均较小,准确性较为理想,符合预期。然而,仍有个别地震事件预警结果偏差较大,主要与地震预警处理系统拾取P波到时的准确性及选取参与定位台站分布合理性有关,有待后续对预警算法进行改进完善。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风险,在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正式上线运行前,会通过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平台对其开展测试,客观评估地震预警系统处理和产出各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尽可能早地的发现地震预警系统缺陷,提高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稳定性和产出准确性[19]。尽管如此,考虑到地震发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预警结果分析小组,按照或参考本文梳理的业务流程,较为全面、有序和高效地对每次预警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从而不断完善预警业务,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
本文是基于2023年广东M3.0以上的地震事件进行的分析总结。由于震例相对较少,梳理的预警结果分析业务流程可能还不全面。今后,可以对多震省份的震例进行分析总结,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业务流程。
致谢:本文部分图件使用GMT软件绘制,得到了审稿专家对于改善论文质量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