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一栋10层框架剪力墙体系为算例,结构体系参数信息如表1所示,隔震层设置在第一层柱顶和第二层楼板之间,由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隔震支座采用LRB800(24个)和LNR800 (16个),在结构四周对称设置4个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Cɑ=1×103 kN·s·m-1,速度指数ɑ=1,根据虚拟激励法和可靠度理论分析混合减震结构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下的随机地震响应和动力可靠度,并与隔震和非隔震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表1 结构体系参数表Table 1 Parameters of structural system
本文采用Clough-Penzien谱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S0为谱强度因子,和工程所在地的场地土参数有关,图1为不同场地土条件下的加速度功率谱函数。ωg 、ξg 、ωf 、ξf为Clough-Penzien谱模型参数,取值如表2所示,本文算例对应Ⅱ类场地,取ωf=1. 795 rad·s-1,ξf=0. 72,8度罕遇地震时,S0=1. 63× 10-2 m2·s-3,9度罕遇地震时,S0=3. 91×10-2 m2·s-3。
图1 加速度功率谱函数Fig.1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function
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隔震结构在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层间位移响应峰值,如图2所示,图中MC代表蒙特卡洛法,PEM代表虚拟激励法,通过对比可知,两种算法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混合减震结构、隔震结构及非隔震结构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下各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均值如表3和图3所示,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罕遇地震下,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隔震结构各楼层的层间位移响应较层间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小的多。对于隔震结构,隔震层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响应最大值分别为259.11 mm和396.66 mm,显然隔震层的位移变形比较大,很容易超出界限允许值;在隔震层增设粘滞阻尼器后,隔震层位移响应分别降为148.29 mm和232.55 mm,位移减幅达42.77%和41.37%,说明在罕遇地震下采用混合减震方法对隔震层具有较好的限位效果。
表2 Clough-Penzien谱模型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of Clough-Penzien spectrum model
表3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最大层间位移均值μ/mm Table 3 Maximum mean value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isolation layer under rare earthquakes
图2 层间位移均方差的模拟检验Fig.2 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mean square error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根据变形破坏准则,采用当量正态化法,Rj取楼层高度的1/100倍, μj取min(3Tr, 0.55Dmin), Tr为隔震支座橡胶总厚度,Dmin为工程采用隔震支座的最小直径[12]。由公式(12)可的结构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下结构各层的可靠度,如图4所示。由公式(13)~(16)可得到各子结构及体系整体可靠度如表4所示。由图表可知,8度罕遇地震下,隔震及混合减震结构的可靠度普遍较高,各楼层的可靠度接近100%,隔震层的可靠度分别为93.76%和99.86%,说明在8度罕遇地震下即使隔震层发生了较大的位移变形但结构仍具有足够的安全性;非隔震结构各楼层的可靠度相对较低,尤其在中部楼层发生失效的概率比较大。9度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的整体可靠度为65.79%,混合减震结构的整体可靠度为97.31%,较隔震结构提高了49.10%,而非隔震结构的整体可靠度仅为49.31%,且第4层到第8层的楼层可靠度均小于50%,尤其是第6层可靠度仅为11.03%,说明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已超限,结构已基本破坏。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混合减震方法可有效降低隔震层的失效概率,使结构整体较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度。
根据我国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原则[12],[16],对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了细化,如表5所示,根据工程原场地土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功率谱强度因子值也一并列入表中。
根据公式(14)求出结构在各个烈度下的条件失效概率,再根据公式(18)求出结构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的失效概率,如表6所示,最后根据公式(15)~(16)可求出各子结构及体系总体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的失效概率,如表7所示。
图3 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均值Fig.3 Maximum mean value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each story under rare earthquakes
图4 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楼层可靠度Fig.4 Reliability of each story under rare earthquakes
表4 罕遇地震下各子系统可靠度Table 4 Reliability of each subsystem under rare earthquakes
表5 加速度功率谱强度和层间位移角限值Table 5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intensity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limit
由表6可以看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混合减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失效主要是由于隔震层的超限引起,混合减震结构各楼层的失效概率比隔震结构对应值降低了1~3个数量级,比非隔震结构降低了2~4个数量级。由表7可以看出,混合减震体系的总体失效概率明显下降,数值上比隔震结构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比非隔震结构降低了三个数量级。说明在结构中设置隔震支座,虽然可以有效提高隔震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整体抗震安全性能,但隔震层的失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在隔震层设置粘滞阻尼器,在提高隔震层及结构总体可靠度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6 设计基准期内各层条件失效概率Table 6 Conditional failure probability of each story during the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表7 设计基准期内各子系统失效概率对比Table 7 Failure probability of each subsystem during the design reference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