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思茅大寨井和开远井记录到的典型同震响应。表1列出了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对23次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
根据图3、图4和表1,开远井水位除对2007年5月16日老挝6.6级地震同震响应为阶变上升、水位的上升幅度0.091 m外,开远井水位的其他16次同震响应均为下降阶变。思茅大寨井水位出现的同震响应全部为阶变上升。反映出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明显不同。
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都不随震级、震中距、震源破裂机制不同而变化,均表现为同震阶变,并且思茅大寨井水位一直为阶变上升,开远井除2007年老挝地震外,一直为阶变下降。说明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一致性明显。
开远井水位同震阶变幅度最大为0.231 m,思茅大寨井最大同震阶变幅度是0.571 m。
井水位同震响应反映地壳形变和地面震动引起地下介质变形、孔隙梳头、裂隙的清理等机制,响应方式主要由井孔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决定[15]。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是含水层系统受到力的作用的结果,与静态应力有关。水位同震响应变化的类型和其所处区域应力—应变场状态的变化有关[8]。
地下水的各种应力响应分为断层位错产生的静应力和来自地震波的动应力,其中地震波的动应力对水位同震响应的影响有限。水位阶梯状变化是多孔弹性的含水层介质对静态应力场的响应,静态应变引起水位同震阶变。对于水位动态而言,含水层受压时上升,拉张时下降[1-3,16]。
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和形态特征改变,可能揭示地下水动力学作用过程。井孔区区域应力增强,地震波激发含水层受力发生应变,引起含水层应力—应变状态改变,导致含水层导水能力和孔隙水压变化,从而产生水位阶变上升[17]。
图4 开远井水位同震响应图Fig.4 Some coseismic response diagrams of water level in Kaiyuan Well
表1 思茅大寨井和开远井水位同震响应对比一览表Table 1 Comparison of coseismic response of water level between Simao Dazhai well and Kaiyuan well
地震孕育过程影响井孔所在区域含水层应力状态的变化,从而影响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应力增大,含水层孔隙率变小,岩石渗透性降低。含水层受张应力作用,孔隙率变大,渗透性变强,导水系数变大,井水位记震能力可能增加[18]。
常见的井水位同震响应是水位上降[20],这一点和思茅大寨井相一致。但开远井同震响应却以阶变下降为主,说明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完全不同。
井水位同震响应机理是复杂的。 Brodsky E E[20]、Elkhoury J E[21]、Quilty E G[22]等从井孔含水层应力、应变角度分析了水位同震响应机理。
Brodsky E E[20]认为,地震导致的井水位变化可以解释为静态应力改变,地震波作用于含水层导致孔隙压力持续变化,产生水位阶变。数百公里以外的地震可以产生10 cm以上的持续性井水位变化,这种变化与井孔含水层的特征储水量Ss有关,特征储水量又与含水层和流体的压缩率相关[20]:
SS=ρg ( α + φβ )(1)
式(1)中,ρ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α为含水层的压缩率,β为流体的压缩率,ф为含水层岩石的孔隙度。
Elkhoury J E[21]认为,地震波作用改变含水层渗透率,渗透率变化与含水层的应变响应有关[21]:
式(2)中, Δk为地震时的岩石渗透率变化, R为渗透率对应变的响应,υ为地面峰值速度的垂直分量,с为地震波相速。
构造应力作用不仅可以改变岩石渗透率,而且还改变岩石孔隙率[28]。作用于井孔含水层地震应力包括静态应力场和动态应力,其中静态应力场可能是拉张、也可能是挤压[18]。Quilty E G[22]认为,同震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井孔地区是同震收缩还是同震膨胀,井水位的变化量应当与静态应力场振动幅度一致[22]。
水位或孔隙压力的同震变化与地震引起的体应变有关。含水层孔隙压力的变化幅度ΔP与体应变变化幅度Δε有关,并且与井水位变化幅度Δh有联系[15]:
式(3)中,ΔP为含水层孔隙压力变化幅度,В为不排水条件下的平均应力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与应力变化间的比值,Ku为体积弹性模量,Δε为体应变变化幅度。
ΔP=ρɡΔh(4)
式(4)中Δh为井水位变化幅度,ρ为水的密度或浓度,ɡ为重力加速度。
综上所述,井孔地区应力应变环境是影响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特征的重要因素[23-26],可以解释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阶变相反的现象。开远井水位受地壳应力应变影响,井孔附近地区GPS观测结果显示开远井处于拉张状态[27]。从现代构造应力场角度,开远井位于小江断裂以东地区,小江断裂以西构造应力场为南东向,以东为南东东,这种差异导致开远井孔地区张应力形成。思茅大寨井地处红河断裂和澜沧江断裂之间的兰坪—思茅褶皱带,受澜沧江断裂以西地区北东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兰坪—思茅褶皱带处于挤压状态,也使思茅大寨井含水层处于挤压应力环境[14]。根据洪敏等对10年来GPS观测分析,思茅大寨井孔所在地区10年来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开远井地区10年来一直处于膨胀状态。
由于开远井处于张性应力环境,地震时地震波激发含水层张应力,使整个含水层产生同震膨胀、孔隙率变大、渗透性变强、导水系数变大,导致井水位阶变下降。相反,思茅大寨井处于压性应力环境,地震时地震波使挤压状态下的含水层孔隙挤压,使含水层产生同震收缩、含水层孔隙率变小、岩石渗透性降低,导致井水位发生阶变上升。
上述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反映了两个井孔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点,前者以持续性张应力作用为主,后者则一直处于持续性挤压应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