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取研究区域为35°~40°N、 98°~105° E,总共使用的流动地磁场矢量测点有65个,如图1所示。观测作业执行《流动地磁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及其规范性附录[16],作业任务在4~9月完成,测点为重复性测点,平均间距约60~70 km,测量时均避开了各种人工电磁干扰源。测量内容包括测点的梯度值、GPS方位角、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为保证测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测量团队严格控制相邻两期测量的主副点点位差在1.5 nT之内。观测精度要求:测点水平梯度不得超过3 nT/m,垂直梯度不得超过5 nT/m,,两次GPS方位角误差小于6",每个测点测量六组三分量值。
本文采用2019—2021年流动地磁D、I、F三分量数据,根据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可以计算出地磁场的其它四个要素,分别是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以及水平矢量、垂直矢量,计算参照如下公式(1) [17]:
Z=FsinI,H=FcosI
Y=HsinD,X=HcosD(1)
通过日变通化改正、主磁场长期变改正、主磁场剥离、岩石圈磁场差值等主要技术处理,获取研究区岩石圈磁场差值ΔD、ΔI、ΔF等[18],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具体步骤过程如下:
(1)日变通化改正。日变通化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流动地磁观测数据中规则的地磁场日变化等外源场成分,依托测区邻近地磁台站(网)连续观测分钟值数据,采用台网参照法,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日变通化处理,获取监测区日变通化改正数据集,通化要求:地磁要素均方差δD≤0.5', δI≤0.5', δF≤1.5 nT。基本思路为测点P地磁要素t时刻的测量值FPt与测点P通化零时值F P0之差与参考台S地磁要素t时刻观测分钟值FSt与参考台S通化日00∶-03∶00连续观测分钟值数据平均值FS0之差相等,计算如公式(2)。
图1 研究区域地磁测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geomagnetic survey points in the study area
F Pt- F P 0=F St- F S0(2)
公式(2)中FP0通过日变通化得到通化零时的结果,通化零时为通化参考台所处时区地方时00:00~03:00的平均值,通化零日为距实际野外测量时间段最近的磁静日。FPt为测点P在时间t时的地磁测量值,FSt为通化参考台S在时间t时的观测分钟值数据,FS0为通化参考台S在所处时区地方时00:00~03:00的连续观测分钟值数据平均值。
(2)长期变改正。采用1995年1月1日以来的全国地磁台网观测数据,建立中国及周边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NOC非线性模型[19],对日变通化改正数据集进行主磁场长期变改正。本文将日变通化后的数据统一归算至2020.0地磁标准年代。计算如公式(3)。
FPv=FP0- ΔPv(3)
公式(3)中FPv为测点经过长期变化改正到标准地磁年代的结果,ΔPv为测点P处地磁场长期变化改正参考数值。
(3)主磁场剥离。以“中国地磁参考场2020.0年代”为研究区主磁场参考模型,并在监测区长期变改正数据结果中进行剔除即可得到岩石圈磁场,对两期岩石圈磁场做差值分析即获得相邻两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剥离地磁正常场,获得观测区域、观测时间段内地磁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分布,计算如公式(4)。
MP=FPv- FPn(4)
公式(4)中, MP为测点P经地磁正常场剥离后所获得的岩石圈磁场数值,FPn为测点P处的地磁主磁场参考数值。本文只讨论水平矢量、垂直矢量,磁偏角模量、磁倾角模量、总强度模量、水平分量模量、垂直分量模量等值线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