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剖面11炮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计算,采用相位对比和波组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波组震相追踪识别。采用了“T2—X2 方法”、“PLUCH反演方法”对反射波走时资料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地壳深部各层的平均深度、平均速度求取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剖面的一维地壳结构模型。
T2-X2方法是在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方法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反射波平均速度的一般算法。已知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图3 SP102炮(198 km)记录截面Fig.3 SP102 shot (198 km) record section
图4 SP107炮(483 km)记录截面Fig.4 SP107 shot (483 km) record section
图5 SP109炮(607 km)记录截面Fig.5 SP109 shot(607 km)record section
也可以写成
如果以T=t2、X=x2为变量作图则可容易求出反射界面之上地层的波速ν值。由于本剖面跨越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切割了多条不同的断裂构造,不同区域地表的地层与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地壳深部的反射界面在不同的区域和地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速度结果的求取都会受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兰州—惠安堡—榆林剖面各炮求取的各反射波组上覆介质平均速度和其对应的反射界面深度如图6和表1。
求取的速度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本剖面跨越了多种的地质构造块体,在不同块体中沉积层的厚度会有较大的起伏,各块体地表也有着各异的地质情况。根据11个炮点T2—X2法计算获得的P1、P2、PmP波的平均速度分别约为5.77~5.94 km/s、 6.04~6.16 km/s、6.20~6.35 km/s,界面平均埋深变化范围约为17.1~19.9 km、25.1~31.1 km、41.1~53.1 km。
表1 兰州—惠安堡—榆林剖面反射波组平均速度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average velocities of reflected wave groups along Lanzhou-Huianbao-Yulin profile
以上结果虽然有些数据不尽合理,但它所反映的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特点是客观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局部区域地壳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
“PLUCH”方法是一种反演地壳速度结构的解释方法,也可以计算层速度和层厚度,其特点是反射界面的形状不会对求取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方法的原理如下:
图6 sp102、sp107、sp109各炮反射波平均速度-深度图Fig.6 Average velocity and depth of reflected waves from sp102,sp107,sp109
假设地球是对称并且均匀的球体,设介质的速度为v0,r1、r2和r0分别是爆炸点、接收点和反射点的半径,射线参数表达式为:
若给定i2角可求出p的值,进而可求得i1和i0。由射线参数表达式得到关于速度v0的第一个表达式为:
根据走时关系可以求得第二个关于速度的v0表达式为:
V(r0,T)=(r0cos i1+r2cos i2-2r0cos i0)/T (5)
其中T是实测反射波走时。用V(r0,p)和V(r0, T)这两个方程可以对每一个测点绘制速度曲线图,在水平均匀层情况下,对每一个测点的两组曲线应全部相交于一点,交点所对应的速度和深度即为问题的解(v0,z0)。
对兰州—惠安堡—榆林探测剖面获得的反射波走时资料,利用PLUCH方法计算得到各反射波的反射界面深度与上覆层速度。在实际的资料处理中,剔除了部分横向变化比较剧烈、走时曲线不连续的资料,最终选取合适P1、P2、P3、Pm的走时进行反演计算,得到了如图7所示的结果。结果显示:在大多数炮的曲线图形中,两组曲线基本上能够交于一点,交点处在相应坐标系统中对应的数值即为该波组所反映的上覆层速度与深度;有些反射波组的走时资料处理的结果中两组曲线并不能交于一点。这是由于壳内速度结构并不一定是均匀的并且地表沉积层或深部界面本身也有起伏,但这些结果为我们设计一维地壳结构的初始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根据各炮识别对比的各波组走时并利用上述折射波、反射波的处理计算得到地壳结构的有关速度—深度参数,即可构建兰州—惠安堡—榆林剖面的一维地壳结构初始模型,计算方法如下: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比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要小得多,即速度深度函数V(Z),且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
V=V 0+KZ=V (0 1+βZ )(6)
这时,可得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情况下的射线方式:
图7 PLUCH方法求取的平均速度和深度图Fig.7 Average velocity and depth from the PLUCH method
该方法适合地层介质横向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其理论走时与实测走时相对拟合较好。利用上述的一维资料处理方法对剖面各炮建立的初始模型与实测资料进行正演拟合、试错并反复修改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实现了理论与实测资料的最佳拟合,从而得到了该剖面的一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