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进行SW1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再依据SW2~SW6试件参数建立多组模型进一步分析,验证合理性并获得试验一致性结论。在已验证的模型基础上建立多个不同含圆钢率的模型,进一步研究含圆钢率对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考虑到模拟试件在特定工况下的全过程滞回曲线计算量较大,而构件在单调加载制度下的荷载-位移曲线能够近似反应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骨架曲线,所以本文仅采用水平单推作用加载方式对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
2.1 有限元结果验证
对SW1试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结果数据的骨架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见图4。
图4 SW1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Fig.4 SW1 load-displacement comparison curve
由图4可知,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有限元峰值承载力为447.8kN,与试验值417.3kN误差为7.3%,小于10%。基于已验证的SW1有限元模型,依据实际试验的其余SW2~SW6试件参数,建立SW2~SW4、SW6四个有限元模型,参数见表4。将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5。
表4 试件参数
Table 4 Design parameters of specimens
图5 模拟值和试验值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Fig.5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tested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2.2 结果对比分析
由图5可知,有限元模拟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中提取所得荷载-位移曲线吻合较好。两者的承载力峰值相差不大,误差均在10%以内,试件承载力的模拟值与试验所得的实际值见表5。模拟值在加载后期均有下降段,但均未能模拟出试件在达到峰值之后承载力的较大下降段,这主要是软件中采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无法模拟混凝土加载后期真实压碎、开裂情况和钢管、钢筋与混凝土界面滑移情况。有限元模拟获得与试验一致性结果,反向证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表5 承载力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Table 5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of bearing capacity
2.3 含圆钢率参数分析
试验研究发现含圆钢率低的试件具有更好的延性,但因实际试验条件的限制,未能深入研究含圆钢率对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工作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含圆钢率对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已验证合理性的SW1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通过控制单一变量,建立5个不同含圆钢率的组合剪力墙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模型进行水平单推作用加载分析,计算模型参数见表6,其余参数与SW1相同。分析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见图6。
表6 不同含圆钢率模型参数
Table 6 Model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round steel ratio
图6 不同含圆钢率荷载—位移曲线
Fig.6 Load-displacement curve with different round steel ratio
由图6可知,组合剪力墙模型的刚度与强度随含圆钢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本文采用位移延性系数μ来分析组合剪力墙延性的好坏,位移延性系数μ的计算公式为:
μ=Δu/Δy
上式中Δu为构件的极限位移,Δy为构件的屈服位移。极限位移采用在试件达到峰值荷载后,随位移荷载增加而下降至峰值荷载的85%时对应点所对应的位移作为极限位移。屈服位移采用Park[12]法来确定屈服点,确定方法如图7所示。
图7 Park法
Fig.7 Park method ratio
按上述方法确定屈服点与极限点,计算所得得位移延性系数见表7。
表7 延性系数
Table 7 Ductility coefficient
以含圆钢率作为x 轴,位移延性系数和承载力作为y 轴,可以直观看出含圆钢率对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8。
由图8可知,有限元模型承载力性能随含圆钢率的提高而呈线性增长。位移延性性能随含圆钢率的增加,先提高,在含圆钢率为6.5%左右时达到最高值5.3,后开始下降。
图8 延性与承载力—含圆钢率关系
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ductility and bearing capacity-girth ratio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3]要求现浇混凝土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延性(μ>3.0),则要求装配式内置双钢套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含圆钢率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在地震下拥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组合剪力墙的截面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需求,参考图8的曲线进行优化设计。
2.4 受力机理分析
借助有限元软件分析组合剪力墙受力机理,ABAQUS 可分离模型各部件,观察其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各部件间协助工作的受力机制。查看FEM1与FEM5模型加载结束后的应力分布,见图9。
图9 应力分布情况
Fig.9 Stress distribution
由图9可知,对于含圆钢率大的FEM1,受力机制主要通过加载梁传递到双钢管进行受力,在混凝土与钢管接触界面会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随着荷载的增加试件表现为混凝土受压区和与钢管接触区域受压脆性破坏,延性性能差。对于含圆钢率低的FEM5,由于含圆钢率低,试件主要由预制混凝土墙撑受力,在一层剪力墙底部边缘混凝土受压破坏后,组合剪力墙强度快速下降发生脆性破坏,延性性能差。只有合理的含圆钢率,才能使钢管、钢筋和混凝土更好的协同工作,使组合剪力墙发挥更好的延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