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 /oa 青藏高原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1 青藏高原及内部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空丛集特征,20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3次强震活动时空主体地区的转换,呈现了较为复杂的活动特征。利用各次级块体沿主要活动断裂走向的时空投影图,研究了全时空域的青藏高原及内部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对青藏高原的未来强震活动做出了一些初步分析和判断。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 7 3466244 陈大庆<sup>1</sup>,叶秀薇<sup>1</sup>,方 震<sup>2</sup>,邵 叶<sup>1</sup>,钟天任<sup>1</sup>,李晓慧<sup>1</sup> 隆林西南部线性影像条带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其与右江断裂带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2 为探讨广西隆林西南部一条线性影像带的成因,分析其与右江断裂带的构造关系,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及地面地质地貌调查的方法开展此项工作。在哨兵卫星影像中,一条清晰的北西西向线性影像带出现在弄桑屯至隆内屯之间,长度达5km,且与控制水系同步拐弯的大古城断层谷成17°~20°夹角。野外调查显示,线性影像通过隆内断层谷地的南侧谷坡上方,且表现为倾向南的反坡向陡崖。在陡崖向东延伸的方向上可见倾向南南西的正断层。在其西部弄桑河河流拐弯点附近,线性影像带上有倾向北北东或北东的正断层发育。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支持下,弄桑河河流拐弯点的上游河段在河流纵剖面上存在裂点,其落差约78m。裂点河段的上游和下游均有正断层出露。经分析后认为,控制线性影像条带的断层为走向北西西向的正断层(弄桑—隆内断层)。该正断层与控制水系同步左旋拐弯的大古城断层、右江断裂带旧州—泽屯小段构成了一个左旋走滑的里德尔剪切体系,它们分别是这个剪切体系中的T破裂、R破裂和Y主剪切破裂。该里德尔剪切系统至少在喜马拉雅期期间有过长时间的活动表现。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8 16 16233188 张沛全<sup>1,2</sup>,左天惠<sup>3</sup>,邹 衍<sup>3</sup>,米远威<sup>2</sup>,潘岳怡<sup>1</sup>,钟德伟<sup>1</sup>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P2000与RAD7型测氡仪野外观测对比实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3 针对P2000与RAD7型测氡仪相同测量条件下氡浓度测值存在差异的现象,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野外进行断层气体氡测量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钍射气是造成两台测氡仪观测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钍射气及其子体衰变期,先使用气袋采集断层气体,静置5~10min后再进行测量,较好的解决了氡浓度测值差异较大的现象。通过断层气体氡的野外测量方法,为两种仪器观测值直接对比提供了可能,也为地震监测技术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7 25 3644147 张志相<sup>1</sup>,陈 志<sup>2</sup>,李 营<sup>2</sup>,赵建明<sup>1</sup>,荣伟健<sup>1</sup> 合肥城区基于抗倒塌的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4 根据合肥城区地貌及第四系分布特征,选取了36个典型钻孔,运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对三种不同超越概率条件下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以及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放大倍数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层厚度、地貌特征、土层结构对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其放大系数的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规律性。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26 33 3837698 解惠婷<sup>1,2</sup>,曹均锋<sup>1,2,3</sup>,冯伟栋<sup>1,2</sup>,彭刘亚<sup>1,2</sup> 雷州2000m地震综合观测井土建工程设计与施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5 雷州2000m深井土建工程是国家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的重点建设工程。由于地震监测井地层疏松,深度大,故四开钻井施工的钻具优选较为困难,且钻进时易垮塌、漏失。针对以上技术难点,通过介绍雷州2000m地震监测井设计与施工的整体方案,包括钻机与钻具的选型、孔口防喷、钻井液配比优选、孔斜控制和固井工艺等,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综合测井方法对钻井围岩的岩性变化进行详细的划分。该工程的顺利完工为其它地震监测深井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案例参考。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34 41 8102659 廖一帆,劳 谦,丁莉莎,谭争光,柯乃琛,杨建安 地震中文文献中地震名称及震级的使用问题剖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6 通过查阅地震科技文献及对论文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发现,一些作者对于地震名称和相关震级的使用较为混乱,如地震名称及震级使用中的缩略不当、“一级到底”、震级范围划分不当、震级标度混用和历史地震震级表示不科学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文献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性。基于此,参考DB/T58—2014《地震名称确定规则》、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和GB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地震名称的确定规则,以及震级标度的科学意义和使用规范。以期为编辑同仁和广大作者在编辑加工和论文撰写中提供借鉴,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地震中文文献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为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42 47 805189 魏娅玲,周文英 云南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差异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7 云南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分别位于滇东南褶皱带、滇西南的兰坪—思茅褶皱带,其中滇东南褶皱带地壳基底稳定、地震活动性较弱、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为南东东。兰坪—思茅褶皱带在地质时期构造活动一直十分强烈、历史上6级多地震频繁发生、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为南东。通过水位观测数据分析,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均有明显的同震响应现象,同震响应均表现为阶变,但他们的同震响应动态差异明显,其中开远井同震阶变次数和阶变幅度明显低于思茅大寨井,主要为阶变下降。而思茅大寨井均为阶变上升。井孔所在地区应力应变环境差异是导致井水位同震响应动态差异的原因,震源机制和GPS观测结果显示,思茅大寨井所在地区构造应力为挤压,开远井地区则处于拉张。地震时地震波使一直处于挤压状态下的思茅大寨井含水层发生孔隙挤压,含水层发生同震收缩,导致井水位发生一致的阶变上升。地震使一直处于张应力环境的开远井含水层发生同震膨胀,导致井水位主要表现为阶变下降。由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反映出的构造应力强度差异可能是开远井和思茅大寨井同震阶变次数和幅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48 56 6233349 毛巍颖 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8 跟踪和总结工业活动诱发地震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2年期间的293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国家、研究机构、文献关键词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于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的研究发文量从2014—2015年开始增长,之后保持平稳,2020年显著增加;美国论文产出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在该领域处于引领地位;中国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国际合作中心性弱,其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研究热点区域都有页岩气开采活动,包括四川盆地和加拿大福克斯克里克。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57 63 7388630 张 澜,王明明,周文英 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在2013年福建仙游ML5.0地震序列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9 文中将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RISP)应用于福建仙游地震序列,处理了2013年8月至12月福建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自动处理结果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了深入对比,全面评估了RISP系统对该地震序列的自动处理能力。RISP系统共产出615个地震,与人工编目匹配事件462个,对于ML≥1.0的地震,匹配率达到96.4%;漏检测事件282个,其中ML&lt;1.0占比为94.7%;多检测事件162个,均为仙游序列地震事件。匹配事件地震参数统计结果表明:发震时刻偏差不超过1s占比99.13%;震中位置偏差小于5km占比98.69%;震源深度偏差在5km内占比91.5%;震级偏差不超过0.5占比89.54%。通过该实例测试表明:现有观测条件下,利用RISP系统可以快速产出仙游地区ML≥1.0地震序列目录,地震目录完备性高,RISP系统产出地震参数精度与人工处理结果相当,可应用于大震应急、震后趋势判定等工作。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64 74 4012970 张燕明<sup>1</sup>,张红才<sup>1,2</sup>,陈惠芳<sup>1</sup>,廖诗荣<sup>1</sup> 模糊数学在滑坡治理工程后评价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0 在分析滑坡治理工程效果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近似推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滑坡治理工程进行后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治理效果相符,可为政府及决策管理部门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对地质灾害治理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75 79 792271 邱慧玲,龙文华,卿展晖 集镇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以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1 基于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的地质灾害勘查资料,结合广东典型山地丘陵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地质灾害点的点密度、面密度、体密度、坡度、岩土类型、断裂密度、年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弱情况等8个因子,建立镇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指标体系。在GIS平台上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833个基本评价单元(0.5km×0.5km)的地质灾害综合易发性指数,并据此进行了银江镇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发现:银江镇地质灾害分区以中、高易发区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6.63%和36.67%,其中高易发区灾害点数量占到总数的74.08%。研究结果可以为合理减少银江镇的地质灾害危害性、风险性提供基础的地质依据。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80 86 5426058 邱锦安,邓志德,刘燕辉,金炯球,张 杰,童纪伟,谢润培,梅伟标,黄宗万 近场地震作用下柔性直流换流阀抗震性能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2 柔性直流换流阀具有重心高和柔度大的特点,其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关系到整个输电工程的安全。以某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的柔性直换流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柔性直流换流阀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立了换流阀有限元模型,模态分析后得到换流阀的自振特性。然后选取8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并进行地震动作用下换流阀结构整体响应计算,对比分析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换流阀的加速度响应和应力响应。结果显示:与远场地震动相比,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换流阀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更加显著,支柱绝缘子根部和框架的等效应力也明显增大,对换流阀结构抗震安全不利。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87 94 12054563 朱 东,高 湛,程 亮 广东佛山3.2级地震和广东河源4.3级地震应急处置及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3 广东佛山3.2级地震和河源4.3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是对广东省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和震区所在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次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得以高效、有序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全面总结分析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建议,为广东省今后的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95 106 47173886 王 挺,李普春,陈修吾,黄恩钊,金世红 2023年2月5日三水ML4.0级矿山地震震相特征与发震构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4 2023年2月5日广东三水发生了ML4.0级地震,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区有感,有感范围广泛,且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因此特别引人关注。通过收集震中800km范围内质量较高的342个测震记录和410个强震记录,经过人工仔细分析,识别出了967个震相,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台站记录都在Sg波之前有丰富的高频成份,有75个台站记录中在Sg波之后出现了周期变化(周期在1.1~1.5s之间)、毛刺少、振动规则的短周期面波,其持续时间大致在5~20s之间;面波振幅整体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但在部份台站存在突然增大数倍的现象,最大峰值的视速度约为2.85km/s,在垂直向比较明显,符合Rg面波的特征;用深度震相sPn测定的震源深度约为3.8±0.39km,重新修订的震中位置为:经度112.9583°N,纬度23.2716°E;初动呈四象限分布,确定的发震构造为走向334.90°,倾角54.04°,滑动角-18.84°,错动类型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正断。综合分析认为,这是由长期的抽取卤水采盐活动引起的。采空区的应力变化导致矿体的应力分布发生调整,沿F7断层的应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在区域应力主控制下使上盘发生破裂和滑动,从而引发了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的矿山地震。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07 118 9319857 杨 选,马晓静 地震自动编目处理系统在2023年广东河源M4.3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5 利用广东省地震局地震监测技术及软件研发创新团队研发的两套地震自动编目处理系统,对2023年2月11日广东河源M4.3地震主震前1天以及后7天广东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结合人工编目结果,对该时段内系统自动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系统1自动检测的地震数量是人工目录的2.67倍,事件匹配率较高,而系统2自动检测的地震数量约为人工目录的二分之一,ML1.0级以下地震事件匹配率较低。两套系统自动检测结果均为地震事件,无误触发,自动检测事件真实率为100%。与人工目录结果对比,两套系统产出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Pg和Sg震相到时等均偏差较小,可靠度较高。综合来看,两套系统都具备地震自动编目的能力;其中,系统1处理大震后较密集余震的能力较强,可以产出完备性较好的地震目录。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19 125 2182611 梁 明<sup>1,2</sup>,刘 军<sup>1,2</sup>,洪玉清<sup>1,2</sup>,林庆西<sup>1,2</sup>,姜喜姣<sup>1,2</sup>,田 平<sup>1,2</sup> 2023年广东河源4.3级和东源4.5级地震余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6 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短短25天之后,东源县又发生4.5级地震。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为了深入研究主震震源特性、余震序列空间分布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文中分析了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并利用gCAP方法和FOCMEC方法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河源4.3级地震是一次正走滑型地震事件,余震分布呈椭圆形,P轴方位为NW向,倾伏角较为直立,与峡谷及大坝区的应力场特征一致,判断其可能受控于多条断裂,并受水体重力影响,是一次正常的应力释放过程。东源4.5级地震发震于库盆西侧区域,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NNW—SSE向的线性展布特征,判断其发震断层走向为SSE向,倾角近直立;P轴方位为NWW向,倾伏角近水平,这和锡场区西侧应力场特征一致。库盆西侧是自2019年以来发生显著地震活动的新震区,和相邻的锡场区具有众多相似性,判断两个区域可能存在同一条隐伏的“北45º西向的顺河断裂”,由于库水渗透活动自北向南延伸,从而诱发锡场区和库盆西侧接连发生较强的地震活动。两个区域均处于早期孕震阶段,结合峡谷及大坝区的老震区特点,需重点关注两个新震区未来的应力场变化特征以及强震活动。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26 135 9430829 姜喜姣<sup>1,2,3</sup>,林庆西<sup>1,2,3</sup>,陈修吾<sup>1,2,3</sup>,朱 腾<sup>1,2,3</sup>,梁 明<sup>1,2,3</sup> 新丰江库区晚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关系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7 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水位变化与库区不同区域、库区3级以上地震、小震频次变化的对应关系。库区地震活动统计结果显示:震级和水位有一定程度负相关性。2012年以来鱼坑、锡场等区域易发生在相对高水位时间段,而大坝附近的地震相对容易发生在低水位时间段。库区3.5级以上地震更容易发生在水位卸载时间段内。库区水位高于103m和小震频度增加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36 141 2704715 刘 锦,陈大庆,谭争光,陈贵美 基于模板匹配方法的微震自动检测在河源M4.3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8 基于广东新丰江水库区密集的测震台网,利用波形匹配定位方法对库区内2018—2019年期间的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发现在新丰江河源地区,存在有大量未被记录的微震事件,匹配定位方法适用于新丰江地区的微震事件检测。通过分析本地区地震事件的主要波形特征,初步建立新丰江地区的微震模板事件库,利用脚本实现地震事件文件与地震模板的自动转换,达到对新丰江地区地震模板库的实时扩充的要求,借助JOPENS的波形导出功能,实现对地震连续波形文件的自动预处理,基本达到基于模板匹配定位方法的自动检测功能的要求,可将其应用于台网的地震目录完善工作。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42 149 9467925 田 平<sup>1,2</sup>,蒋 策<sup>1,2</sup>,陈 瑛<sup>1,2</sup>,梁 明<sup>1,2</sup> 2023年2月5日、11日三水3.2和河源4.3级地震广东地区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9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震响应后基本能快速恢复到震前正常观测形态,证明了广东省内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各观测仪器地震同震响应和记录能力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2次地震对广东省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50 155 2120489 陈贵美,谭争光,刘 锦,王小娜 公众需求视角下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的实践探索——以2023年河源4.3级地震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20 地震应急科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满足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对于地震应急科普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效能,从而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通过对2023年2月11日河源4.3级地震应急科普处置工作分析,提出公众需求视角下地震应急科普的实践探索。如何将公众对地震应急科普需求和获取能力进行有效地结合,继而转变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将是今后地震应急科普工作的重点。 2023年12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56 162 10478097 吴嘉贤<sup>1</sup>,伍国春<sup>2</sup>